实业报国的改革先锋
夏鼎湖(左)正在车间与一线员工探讨生产工艺。安徽日报通讯员 唐宇鹏 摄
■安徽日报记者鲍亮亮
进入12月,天目山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皖南小城宁国一片银装素裹。
11日下午5点左右,中鼎集团董事长夏鼎湖忙完手上的工作,开始了日常健身活动——去车间看看。“每天走个几千步,一半是了解情况,一半是锻炼身体。这个企业从无到有,是我生命的重要部分。”他说。
“中鼎是我的第三个孩子”,这是夏鼎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79年,这位来自江苏江阴的外乡人接手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宁国液压密封件厂,经过近40年不懈奋斗,将一个资产不足2万元的普通乡镇小厂,打造成拥有下属企业30余家、年销售额170亿元的跨国民营企业集团。
掀大锅开小灶,在藩篱重重中艰难革新奋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鼎集团和夏鼎湖”
“1980年,中鼎集团还叫宁国液压密封件厂,我才19岁,刚高中毕业,干的是硫化工。夏鼎湖担任厂长兼销售,所有工人都亲切地叫他夏师傅,我一叫就是10多年。”38年前入职中鼎的那段岁月,即将退休的许媛英历历在目。
“那时的密封件厂和全国大多数乡镇企业一样,分配上实行‘大锅饭’,严重制约着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夏鼎湖说起当年事,仍记忆犹新。
上任不久的夏鼎湖经过深思熟虑,1980年以非凡胆识“掀大锅、开小灶”,实行浮动工资制、干部量化考核制、奖金差距制、商品信息员制,砍下了他人生中难忘的“四板斧”。
改革效果立竿见影。如今成为中鼎金亚综合部副经理的许媛英,是那时最早享受到改革红利的一批人。
“入职第一个月,挣了9.8元的奖金,我非常激动,用自己的零用钱凑了10元整,从车间一口气跑回家交给母亲,母亲当时很惊讶。”许媛英后来算了一下,她第一个月挣的钱,比在供销社上班、有30多年工龄的父亲还要高,最终这也坚定了她的信心:放弃接父亲的班,进入中鼎工作。
春风吹柳,池泛新澜。原本平静的液压密封件厂,因夏鼎湖砍下的“几板斧”变得不平静了。1年之后,这个乡镇小作坊从倒欠银行几千元变为实现利税37万元。到1982年,产值达到137万元,实现利税77万元。
那个时代,与夏鼎湖大刀阔斧改革相伴生的,是从未中断的争议和指责。有人说他无法无天,有人说他搞资本主义……1982年10月22日,夏鼎湖被宣布停职检查。
“宣布免职时,他正跟客户谈一笔重要业务,他当时唯一的请求,是把宣布时间推迟到第二天。那笔订单谈不成,明年200多人就吃不上饭了。”中鼎集团党委副书记蒋广运回忆说。
夏鼎湖停职期间,厂里进驻了一个生产指导组,但由于管理不善,企业效益下滑明显。“1983年春节过后,我们一直在放假,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上班了。”许媛英告诉记者。
工人们等不了,他们说:我们不能没有厂长,不能没有夏鼎湖。1983年2月27日,在液压密封件厂的礼堂里,一个不寻常的职工大会召开了。280多名职工通过选举的方式,又将夏鼎湖推到了厂长的位置上,使他在改革的道路上继续迈开了大步。
夏鼎湖带着销售员开始在全国跑销售,濒临停摆的工厂逐渐“起死回生”。1983年产值达到14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1984年销售额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鼎集团和夏鼎湖。”夏鼎湖动情地说。
做实业搞创新,脱胎换骨实现蝶变
——“只有紧贴时代不断创新,中鼎才能跨越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艰难历程”
效益蒸蒸日上,荣誉纷至沓来,但夏鼎湖没有迷醉在过去的成功中。“液压密封件厂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导向。但就乡镇企业本身而言,还存在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工人素质不高等短板。”谈起30多年前的事情,夏鼎湖记忆犹新。“若不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后续发展必将陷入被动。”
对此,与夏鼎湖共事30多年的中鼎集团副董事长马小鹏深有感触。“1988年,我们开始做出口业务,向日本出口了一批价值30万元的家电用橡胶零件,可结果却因为质量不合格被退回来了。”这位1980年就进厂的“老人”,说起往事仍然唏嘘不已。“那时候虽然很沮丧,但大家都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
但突破的契机在哪里,如何去实现?在思考和实践中,夏鼎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深化改革,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员工素养。
“在夏鼎湖的带领下,我们陆续与日韩等国多个先进企业广泛开展了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制度。”马小鹏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步完成了现有企业技术力量的全方位改造,开始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1989年,我们出口到日本的橡胶产品没有发生一起退货,一年下来出口了几十个集装箱。”
在与外方的合作中,夏鼎湖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技术进步仅仅依靠购买和引进是远远不够的。“核心技术靠钱买不回来,靠市场换不回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
加强自主研发势在必行。1993年,夏鼎湖果断决定成立公司研究所,实行“经费不限额,失败不指责,成功给奖励”的科研政策,鼓励员工技术创新。“中鼎成立了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目前拥有各类科技人才1000余人。”蒋广运告诉记者。
做好自主研发的关键在人才。中鼎一方面大力培育和招引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创新机制留住人才。这一点,夏鼎湖的女儿夏玉洁感触颇深。“我爸很偏心,特别是对技术人员,有任何困难都会放在心上。23年前,厂里一个技术人员跟他说没钱结婚,他二话没说就借给他5000元钱。他一生在‘第三个孩子’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比我们多。”
唯进步,不止步。得益于稳定的人才支撑,中鼎的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升,产品升级不断加快,有的完全替代了进口。“比如,发动机油封这个产品,过去因为工艺问题,国内市场一直靠进口,但是我们通过技术攻关,生产的油封不仅物美价廉,最终替代了进口。”夏鼎湖说,美国通用后来招标油封零件,中鼎没有任何悬念就拿下了。
如今的中鼎,研发生产的产品达2万余种,“鼎湖”牌橡胶密封件和特种橡胶制品享誉全球,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2006年,中鼎股份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密封件第一股;2014年,中鼎全球销售收入成功跨越百亿大关;2017年,中鼎全球员工突破2万人,实现销售170亿元。“至此,中鼎跨越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艰难历程,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完美蝶变,发展成现代化企业集团。”蒋广运表示。
走出去搞并购,在扬帆出海中变身全球公司
——“我们现在跟世界上的先进企业,应该是平起平坐了”
如今,夏鼎湖已经将企业很多事情交给儿子夏迎松去打理。见到这位“少掌门”时,正是12月12日中午。作为中鼎股份的总经理,他刚刚结束全球总经理会议。谈起父亲对他的影响,他说,父亲很早就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想获取产业高端市场、技术资源,企业就必须要走出去。
“虽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但更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外,很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也在国外。”夏迎松说,我们必须走出去,站在巨人肩膀上,充分利用境外资源,通过海外并购,快速进入行业高端市场及新兴领域,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鼎开始走出去进入海外投资阶段。“海外收购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对我有用,对中鼎整个产业链起到延链、补链和强链作用的。我们不仅仅要它的产值和利润,更需要它的市场、技术和品牌。”夏鼎湖表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为众多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铺就一条“高速路”。在夏鼎湖的运筹帷幄下,中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海外并购配置全球资源,在极短时间内搭建了全球化研发生产服务体系,逐渐成为一家集生产、销售、研发和服务于一体的全球化公司。
“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先进技术和高端市场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在欧美市场完成了一系列并购,累计投资40多亿元,在海外收购企业13家,成功融入宝马、奔驰、大众和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了跨国经营布局。”蒋广运告诉记者。
走出去极大提升了中鼎核心竞争力。“通过并购海外优质企业和设立研发中心的方式,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中鼎引入了183项国际发明专利、300余项关键材料配方及航空航天、石油、天然气、工程机械等高端密封件先进技术。”夏迎松在采访中表示,利用海外并购,中鼎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电池密封系统、降噪减震底盘系统、汽车空气悬挂及电机系统和新能源电池冷却系统等技术均居世界前列。
“我们在收购美国一家密封件制造企业时,正在开展汽车空气管产品研发,但这项技术在收购的企业中早已成熟。”中鼎中央研究院技术中心(全球)副主任李振说,通过消化吸收,产品在很短时间内就投放国内市场,目前主要供应中高端主流车型,年产值6000~7000万元。
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转变了中鼎的生产发展方式,推动了中鼎的综合实力、销售收入不断提升,现已跻身2018年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第13位,经营领域从单纯的汽车密封件生产销售,扩大到汽车橡胶零组件、航空航天、石油、天然气高端密封产品、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制造、高精度密封等领域。
“我们现在跟世界上的先进企业,应该是平起平坐了。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全球研发,现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的研发团队,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的生产点,每个地方都有我们的产品。”夏鼎湖自豪地说。(转自12月13日《安徽日报》)
新闻推荐
近日,东区南山街道春江路社区组织志愿者、网格员在各小区开展创建文明单位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创建氛围。为进一步做...
宁国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国,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