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的四张“改革名片”见证中国的发展变迁

芜湖日报 2018-10-27 01:00 大字

芜湖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是安徽的第二大城市。

长江在一路往东奔腾了数千公里后进入安徽省,在到达芜湖后有一段折向北流,唐代诗人李白乘船途经此地留下的千古名篇《望天门山》,生动地描述了“山断江开、东流水回”这一壮美的景象。早在秦末时发生的楚汉战争,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这里所说的“江东”就是指芜湖以下长江以南的地方,故芜湖有“江东名邑”的美誉。

长江让芜湖成为近代中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如今是长江水运的第五大港口。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芜湖入列“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最成功的40座城市”。在中国的280多个大中城市中,芜湖的城市规模算不上大,但肯定是一座响当当的“改革开放名城”。在过去的40年间,芜湖出现了一批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和企业,他们创业创新的传奇故事成就了芜湖的发展。

傻子瓜子: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第一商贩”

“傻子瓜子”是芜湖一家炒制销售瓜子的公司,它的创始人年广九极富传奇经历,一个曾被邓小平三次提及的小商贩自然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傻子瓜子”也成了闻名全国的瓜子品牌。

年广九7岁时随父母逃荒来到芜湖,随后跟随父母做水果生意,1963年26岁时因贩卖板栗获“投机倒把罪”入狱一年。1972年开始,他改行炒瓜子,后来遍访各地,博采众长,炒出一嗑三瓣、香味独特的瓜子。

1978年以前的中国还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年代,私营企业早在50年代就已国有化,所有工厂和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要按照国家下达的指标来执行,全社会物资紧缺,百姓的日用品也要按计划凭票来供应。当年,年广九的获刑也是可想而知的。

瓜子在中国一直受到大众的喜爱,过年过节时是一种必备的零食。针对大家的需要,年广九偷偷摸摸地去兜售瓜子,白天在车站码头,晚上在电影院,五分钱一小包。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年广九开始穿行在芜湖的大街小巷,公开吆喝叫卖自己的瓜子。每卖一包他还要给买者多抓一把,于是“傻子”的名声就这样叫出来了。

到了1981年,年广九和儿子年强在郊区租地建厂,办起了芜湖第一家私营企业——傻子瓜子厂,共有9口大锅炒瓜子,雇工最多达到103人。虽然当时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但是问题来了,雇工人数大大超过7个人的规定,不少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剥削,主张加以限制,争论引起的轩然大波从芜湖传到了北京,邓小平建议“先放一放,看一看”,这让年广九化险为夷,也让他永远心存感激。1987年,私营企业雇工人数的规定被彻底放开。

放开了手脚的“傻子瓜子”得到迅速发展,也推动了芜湖瓜子产业的大发展,一度占领了全国的大部分市场,芜湖成为名副其实的“瓜子城”。

如今,“傻子瓜子”的全自动生产线早已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炒制方式,炒货品种发展到70多种,在全国拥有2000多家专卖点。

今年81岁的年广九身体依然硬朗,几乎每天都要去他在芜湖的专卖总店看看,还时不时地到他儿子创办的傻子瓜子博物馆,接受来自中外媒体的采访。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符号人物”。

海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建材企业集团之一,拥有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然而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并不在芜湖,一个山区县的水泥厂变成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水泥企业,这一发展演变过程正好反映了中国企业从计划到市场、自封闭到开放、由落后到先进的改革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水泥工业都是产量小、能耗高的立窑水泥和湿法水泥。根据国家立项规划,安徽省宁国水泥厂于1978年筹建,计划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并最终于1985年建成投产,工厂的第一条生产线就是从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引进的。

投产后,宁国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商标被命名为“海螺”,这个名称来源于工厂的石灰石矿山大海螺山和小海螺山。宁国在芜湖的西南,是个山区县,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宁国水泥厂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大胆改革,决定到较早成为沿江开放城市的芜湖去投资建厂,接着又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管理的优势兼并了安徽省内的两家水泥厂,包括芜湖的白马山水泥厂,成功地进行了国有资产的调整重组。

1996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以宁国水泥厂为核心的海螺集团,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从这以后,海螺集团先后完成了对40多家中小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将集团业务迅速扩展到中国的东部和南部。

在新型干法水泥装备技术上,海螺不断取得突破,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2015年建成的4条日产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代表着当今世界水泥行业的先进水平。经过40年的发展,海螺水泥年产由建厂之初的129万吨增长到3.43亿吨,总产能约占全国的10%,利润却占到了整个行业的一半左右,成为芜湖最大的利税企业。

在海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三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海螺的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企业实力,同时引进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二是集团的改制,2003年将一个完全国有的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海螺的7000多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对外合资合作,特别是与日本企业的合作,让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宁国市政协专题协商委员工作室建议

本报讯10月22日下午,宁国市政协召开“操宝舟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办理专题协商会议,就工作室反映社情民意办理落实情况与相...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