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老街:守护我们最后的净土

黄山晨刊 2018-08-10 06:28 大字

□ 记者 舒俊 汪嫒 吴玉莲 程向阳 文/摄

黄山区三口镇有个湘潭村。村中有条湘潭老街,街不算长,但历史不短,距今已有738年历史;街不太宽,但商贸市兴,八大商户曾在这条街上演绎过一番辉煌。

A 曾经繁华一时

从屯溪出发去湘潭,沿合铜黄高速行驶约1个小时从甘棠口下再行驶5公里,就到了湘潭。远眺湘潭,颇有美感,一条麻川河自南向北从村前蜿蜒而过,一排依水而建的长长的亭廊装饰着村庄美的线条。

湘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移民人口约占98%。这里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是中国名茶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地,而曾经的湘潭老街,就有八大商户在此经营,一派繁荣景象。

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据村中的老先生叶四九介绍,湘潭老街,古称金墩街,又称三口老街,长约300米,宽丈余,始建于明初(1380),历经明、清、民国数朝代,曾是商贸聚焦的地方,分上街、中街、下街,以中街最为繁盛,街道为麻石嵌铺,两侧店房多为徽式两层楼。

老街历史悠久,据《道光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金墩街店铺有30余家,如茶庄、垄坊、糟坊、磨坊、糕饼坊、豆腐坊、油坊、布线店、京广百货、日杂店、黄烟店、饮食店等十几种行业。道光二年(1821),三口茶庄36家,就地收购绿茶,雇人加工,提质定档,进行洋包装200多担,远销香港南洋等地。清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军与清军争战长达11年之久,境内人口锐减,商业萧条。民国初年,金墩街市恢复,市景比清时更旺,街面有20余种行业,50余家店铺及10余家烟馆,商贾往来,十分兴旺。8家饭店常被往来太平至徽州府贩货挑长扁担的客商住满,生意十分红火。民国时期,较有名的大丰店、太丰店、玉丰店、太平食品名产藕糖就落户于三口。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仙源,殃及三口金墩街,商业更跌低谷。至民国38年(1949),金墩街仅剩十七八家店铺,从业人员(包括商品搬运人员)不足70人。

建国后,金墩街更名为三口街,延续为三口的集贸中心。1958年10月,因陈村水库建设的需要,淹没区湘潭大队江家村、瑶都、黄石等生产队社员全部迁往三口,形成今天的湘潭村,而村中95%以上的人都住在老街,三口老街逐渐演变成了一条居民街。

B 留在逝去记忆

《三口镇志》上记载的一则民间传说可见老街之繁华:清朝乾隆年间,宁国府府台大人带领数人由越山一路巡视而来。行至境内荷叶畈,府台出轿,注目远眺,面带笑容赞曰:“好一个风水宝地,两旗夹一鼓(南面洪山,北面仙皇山,形如旗,东面[中间]准山,形如鼓),代代出知府”。他认为,此处必有大官,唯恐有失礼节,便徒步而行。走进三口街道,只见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店内顾客盈门,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街道中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们喜气洋洋,笑逐颜开,真是升平世界,繁荣昌盛。府台徒步走上金墩桥,侧头观望,见有一条河横穿旗鼓之间而过,将旗与鼓无情地隔开,府台无奈长叹一声曰:“拦中一条河,永世不开锣。”

1959年移民过来的张少华今年71岁,在老街住了五年,“刚来时我不过十二三岁,刚读初中。那时候的老街从下街头(公路边)过来那一边好像都没有房子,河边全是老大老粗的桠枫树,很多白鹭停在树上,最起码要两三个人合抱。过来五米,有个牌坊,连着金墩桥,我都记得清楚。桥过来就进入老街的商业区,就是中街,有药店、供销社、缝纫社、饮食店、理发店、豆腐店、食品站……两边有十几家店,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都是这样。

81岁的叶四九曾是村干部,和张少华一样,他也是移民,在老街整整住了24年。“我住在中街,这片都是新做的房子,这个坝还是老的,你看,这个墙角砌得多好,以前是店铺,老门板一下就开店了。”老人带我们走到老街一处挂有“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牌子的古迹——襄安王庙。据了解,该庙是为纪念战国时代燕国王族襄安王凌霄,是清代时期建筑的房屋,坐北朝南,前是三间普通房,后面是庙堂。一进三间,占地面积约70.47平方米,高6.5米,封火墙为穹式,墙体呈红色。大门楼阁上嵌有青灰色石碑,上刻有“襄安王庙”四个大字。

到了清代,后人筑庙纪念先祖襄安王。六十年代,文艺宣传队还曾在庙里搭台唱戏。虽然时过境迁,已看不出当时此庙的形貌,但地砖上隐约可见的图案还是多少能传递出历史赋予其的神秘色彩。

位于中街与下街交界处的三拱石桥金墩桥为老街代表性古建筑。《嘉庆县志》称:“县南十里,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汪氏重修。”桥头原有石牌坊2座,今已拆毁。“原来桥上还建有一座木头亭子,上面盖有瓦片。桥上还保留着原先的石板路,这两边的两块长石条就是原来牌坊的石柱底座,可惜现已不存。”叶四九不无可惜地说。桥墩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藤和枝蔓,别有一番情调。

C 保护一方净土

三口镇镇长孙鸿杰告诉记者:“老街上曾有八大商户,做茶叶、稻米、木材、桐油、米面等生意,为逃避战乱,分了两支,迁到武汉和南京。原来这里水路很发达,当年我们在金墩桥下清理河道、维修加固时,在河里发现很多铜钱,当时有这个风俗,从水路坐船远行,出门前撒点‘买路钱\’,祈福一路平安。这一发现也说明这个地方当时是三口集镇的商人远行出门的通道。”

谈及老街的保护和发展,孙鸿杰侃侃而谈,他说:“2012-2014年,黄山区人民政府对古街重新修整。‘襄安王庙\’正在修缮,庙旁两户老百姓的房子已经回购,为下一步恢复修缮襄安王庙做前期的准备工作;将把老街上回购的老房子打造成乡贤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我们的整个思路是结合旅游来恢复老街往日的繁华,融入现代的元素,包括一些商业模式。”

历史上沿街居民多为茶农,以制茶、贩茶、售茶为业,因此老街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手工制茶。“三口镇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太平猴魁加工技艺制作大赛,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湘潭做茶自古有名,在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语‘太平猴魁做得好,还是三口佬\’。可见当地人高超的制茶技艺。正好老街住的多是湘潭人,茶季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加工,我们准备跟旅行社对接,让游客过来可以看到整个加工流程和工艺。”孙鸿杰还说,距离老街不远处的汪氏宗祠已利用世行贷款项目进行了修缮,目前正在跟北京一家公司接洽,准备打造古园林环翠堂项目,和那片滩涂地融合,往老街辐射。

孙鸿杰表示,老街不管如何打造,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启动文化保护,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老街的原住民很多,记得住乡愁,不能搞大拆大建。要利用新的商业模式,让原住民融入进去,让他们尝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益处,才能更加自觉地推动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新闻推荐

男子凌晨盗窃留下借条 警方循线追踪快速擒获

宁国讯因囊中羞涩而饥肠辘辘,男子郑某凌晨时分入室盗窃;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郑某作案得手后却在现场留下“日后双倍奉还”...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