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立夏习俗
□朱耀儒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立夏这个节气,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对待,称作“立夏节”。在民间,有着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立夏习俗。
吃蛋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具特色,最典型的就是要吃“立夏蛋”。立夏的前一天,很多人家就开始煮“立夏蛋”。一般是用茶叶或胡桃壳和鸡蛋一起煮,鸡蛋壳的颜色慢慢变红之后,就算煮好了。煮好的鸡蛋要趁热吃,倒上好酒,撒些细盐,酒香茶香蛋香,沁人心脾。在古人的心目中,只要立夏吃了蛋,就不会生那种热天难以治愈的病了。可见,立夏日吃蛋是祈祷夏日平安,表达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望。
吃光饼福建闽东地区有立夏吃“光饼”的习俗。“光饼”是面粉加少许食盐烘烤而成的一种饼。福安、周宁等地的人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食之,蕉城、福鼎等地的人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夹上炒熟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食之。
吃七家粥在浙江农村,立夏日有吃“七家粥”的习俗,这种粥也叫“七家茶”。这里所说的“七家”并非实指“七个家庭”,而是指多家。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吃乌米饭江南农村立夏必吃乌米饭。这种米饭是将糯米浸入乌树叶烧制而成的,看起来又黑又糙,但吃起来却清香可口,意味深长,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孙膑受庞涓迫害入狱后,一位好心的老狱卒用乌树叶浸拌糥米,煮成饭后捏成小团子,形状、颜色跟猪粪相似。孙膑在狱中披头散发,大吃这种“猪粪”。庞涓以为孙膑真的疯了,便放松了对他的看管,老狱卒趁机救出了孙膑。孙膑非常感激那位老狱卒,每到立夏,就要吃一顿乌米饭。人们钦佩孙膑的气节和才华,也在立夏时做乌米饭吃,此风俗便逐渐形成了。
吃面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食用面食的习俗。北方多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拔节时期,为了祈求小麦丰收,北方人普遍制作面食。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花样众多,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又分甜、咸两种,甜面饼多加砂糖,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春卷是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肉丝等,再用面粉和蛋清粘住封口,放入油锅炸到微黄即可,趁热食用。
忌坐门槛在安徽、江苏一带,有立夏忌坐门槛的习俗。据道光十年《太湖县志》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槛,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上世纪30年代《宁国县志》也记载:“俗传立夏坐门槛,则一年精神不振。”
吃汤丸在湖南长沙,立夏有吃汤丸的习俗。人们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汤丸食之,谓之曰“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思是吃了这种羹,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厌祟避蛇云、贵一带,立夏时非常重视厌祟避蛇。据清乾隆元年的《云南通志》记载,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就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生态平衡了,人自然就会平安无事了。
穿牛鼻儿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只要拉着牛鼻子,再犟的牛也会乖乖跟你走。过去的农人,基本上是和牛相依为伴的,在广袤的平原大地上,流行着立夏穿牛鼻儿的习俗。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天上有一头神牛,脾气特别犟,经常在天宫乱跑乱撞,甚至到处撒尿,众仙没有办法,就上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下旨给它的鼻子眼里穿孔,再戴上铁环,赶下天界,到人间帮助农人耕田种地。这一天,恰逢人间的立夏日,因此就有了立夏给牛穿鼻儿的习俗。最常见的是用一条粗麻绳套在牛的脖子上,再用一块黑布把牛的眼睛罩起来,牛看不到人们要干什么,便会安定下来。
新闻推荐
“木直街又细又长,上半截是菜市场,下半截是粮油站。每天笑声一串串,市民爱在这里逛。”这是一位“老宣城”为往年木直街编的一首顺口溜,也是对往日喧闹与繁华的木直街真实写照。木直街位于宣城市城关...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