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穷不失义 义不逃责”

宣城日报 2017-11-10 23:12 大字

“穷不失义,义不逃责”,是我的恩师易寿昌先生《浮生纪略》一书的“大名”。书的扉页上,是先生的亲笔签名,还有八字题词:“为有真爱,不虚此生。”题词和书名,是先生四十多年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和人生诠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力量。

易先生是近四十年前我在安徽省宁国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老师。他那时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无论春夏秋冬,晨曦中总能见到他在操场上跑步的身影;还有每晚路灯下、树影婆娑中,他从教室检查完自习回办公室时那稳健的脚步声。他是学校教导主任,教我们“汉语”课程。他的严格和严谨令我们敬畏,虽然后来十分感激,却很长时间并未真正理解个中原委。直到近日细读他的《浮生纪略》,才略知一二。书中回忆他当年在宣中读书时写道:“在宣中,严格的纪律和严谨的学风使我学得扎实,也学得愉快。教不严,师之惰。我以后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贯严格要求,是与我这段中学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的。”由此,我恍然明白了先生严格从教的原委,也悟出了师道所以薪火相传的道理。可惜,我们那时并不知道先生严厉甚至冷峻的背后是古道热肠。

其实,如果没读先生的书,我们并不知道他过去鲜为人知的苦难童年,不知道他苦苦求学的少年,不知道他坎坷曲折的盛年。先生本人就是一本精彩厚重的书,可惜我虽与先生相识四十年,先是他的弟子,后来又有幸在宣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成为他的部下,同在一个办公室,可以说朝夕相处,却从未听他讲起过那些往事。只在近日细读了他的《浮生纪略》,才真正懂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种承诺的份量,真正明白毕生献身教育事业这份初心。无论顺逆,无论穷达,先生从不失志,义不避责,这是易寿昌先生终生践行的诺言,也是无数人民教师终生坚守的信念和情怀。正所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先生的心始终是热的。虽然,十岁出头,他的父母便双双一周内先后亡故,差不多成了孤儿;虽然在极左时期他被错误认定参加子虚乌有的反动组织,背了十多年莫须有的黑锅,并受到降职降级处分,平反也被人为的耽误多年,但先生始终“做一个敢讲话的老实人”,从不整人、害人、血口喷人。为了教育教学工作,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先生的情始终是诚的。1989年中秋之后,我来到宣州教育学院报到上班。傍晚我去看他时,他说,晚上就在家里吃饭吧!知道你这两天要来,买了只鸡煨好了汤放在冰箱里。我心里热乎乎的。先生就是这样,真诚待人,爱徒如子。

先生的才华也是让人景仰的。他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教过语文、数学、化学,也教过音乐、绘画。他能写古体诗,会拉一手二胡,甚至在退休前后研习中医,开的药方治好了师母的慢性病。可惜这些我们过去都不知道,以为他只是过于古板的老学究,原来竟这么有才情!

先生一生坎坷,却认为“微不足道”,从不怨天尤人,一辈子穷不失义、义不逃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年轻一代人民教师的楷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只在他退休二十年之后,才把他的经历写出来,“为当时的社会留下一段‘视频\’”“让后人从中引起一点反思、受到一点启发”。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却“谨以此文表示”对其“有深情厚谊学生的感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生正是这样一个“极普通的人”平常人,“并未担当经国治世的大任”,却“一辈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普通人。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写于2017年教师节)

新闻推荐

“一分钱·失物招领”:搭建爱心平台

10月21日上午,周杰直奔位于市区创业路的爱心车队办公室,在这,他找回了自己刚丢失的手机。原来,前一天周杰从宁国到宣城转车时,一不小心将手机丢在了出租车上,等发现时人已坐上去铜陵的汽车。下午,万分焦...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