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擎起跨越发展的脊梁——宣城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纪略

宣城日报 2017-10-22 18:32 大字

安徽卓越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宁国中鼎集团全景

驻足回眸,五年一瞬。时光见证了发展变迁,岁月记录下奋斗足迹。

面对经济新常态,宣城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运行调度,突出企业帮扶,破解要素制约,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

面对发展新形势,宣城市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挺起工业经济“脊梁”。

牢记使命催奋进,不用扬鞭自奋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全市上下以“工业突破年”、“工业转型升级年”等活动为抓手,稳增长调结构,扩增量提质量,强园区壮产业,优服务促转型,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工业经济“宣城答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的宣城已经站在全新的起点,它正迈开坚实有力的步履,朝着奋力铸就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之路砥砺前行,力争用铿锵足音奏响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华彩乐章!

工业是打造成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十二五”期间,宣城市工业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取得了很大成绩。

今年1-8月的工业发展“成绩单”同样抢眼:全市工业经济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新兴动能不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捧起这份“成绩单”,我们再次细细浏览,一串串数据勾勒出宣城市加速发展的脉络——

企业生产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全市1486户企业实现产值1386.4亿元,同比增长14.3%,较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

投资高位运行。全市完成工业投资419.6亿元,同比增长24.9%,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社会投资10.9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2%。其中,完成技改投资219亿元,增长22.2%,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全市在库工业项目数107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17个。

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用电结构进一步优化。水泥、钢铁、耐磨铸造三大高耗能行业用电11.3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8%。

经济效益向好。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270.5,同比提高18.3个百分点。1346户企业盈利,盈利面达91.2%,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润61.2亿元,增长16.3%,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也彰显着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势。

五年一刻度,五年一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产业发展,聚力转型创新,工业经济正在以加速发展之势,擎起宣城市经济跨越发展的脊梁!

这是集群突破、逆势上扬的五年——

五年间,宣城市连续多年开展了“工业突破年”、“工业转型升级年”活动,工业总量节节攀升。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由全省第十二位攀升到第十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民营经济税收、中鼎集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民营经济比重超过70%,居全省第一,在产品、企业、产业、基地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的突破。

看产品:8个产品销售量列全国同行业第一,14个产品销售量列全省同行业第一,13个产品获评省首台套装备,11个产品入选安徽工业精品。中鼎汽车橡胶密封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保隆气门嘴销量全球第一,凤形稀土耐磨产品生产规模亚洲第一。

看企业:中鼎集团入围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皖南电机被工信部确认为首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单位。总部在宣主板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形成了安徽证券市场上的“宣城板块”。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7户,居全省第4位,其中11户企业在安徽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居全省第7位。中鼎集团、江南化工、司尔特荣获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看产业:全市汽车和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占居半壁江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了集群式发展,宁国是全国最大的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等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软件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看基地: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入选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省预警评比中全部绿灯达标,首批5个市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18个乡镇被评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居全省第2位……

这是提升服务、塑优环境的五年——

五年间,宣城市相继制定了《宣城市“助企解困”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市领导帮扶重点企业和项目,开展精准帮扶。同时,做好政策服务,制定《关于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宣城市还积极争取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充实到国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每年定期举办全市银企对接会,在全省率先出台应急转贷周转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利用工投公司平台,开展转贷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调头资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今年以来,宣城市动员各方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大力推动“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实施。

9月份,宣城市共走访调研企业145家,召开座谈会111次,收回调查问卷145份,收集问题和建议239个,解决和答复实际问题210个,“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是夯实基础、自我提升的五年——

打铁还需自身硬。五年来,市经信委党组高度重视机关党建工作,以围绕中心、建设队伍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推进了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抓班子带队伍,提升素质强服务。为全面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好地服务中心和大局,2017年,市经信委开展了“党建在行动、服务无止境”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升境界、树好形象,提升了经信委系统促进工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干托起梦想,奋斗成就未来。

2016年,在连续三年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的基础上,宣城市正式启动“工业转型升级年”活动,深入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转型升级的步伐还在加快!2016年,宣城市积极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活动目标,实施“挂图作战”;编制了《宣城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宣城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和《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指南(2016-2020)》。组织实施产业高端发展、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速、信息化引领和大企业培育6个年度推进方案,全力促进产业升级。

在转型发展旗帜的引领下,在工业提速增效的主动仗中,现如今,宣城市工业经济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蜕变。

项目带动集聚发展。就地方经济而言,谁抓住项目,谁就会赢得主动;谁抓好了项目建设,谁就会赢得未来。

多年来,宣城市狠抓项目不放松,努力扩大有效投入,与此同时,按照“四督四保”工作要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多年间,一场场声势浩大的项目建设会战“激战正酣”。

看!这是一幅壮阔的画卷——

塔吊高耸、车辆穿梭、焊花飞溅、机器轰鸣;放眼全市,在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战场、最前沿,一座座园区相继落成,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纷纷落户,一家家企业成长壮大……

据统计,仅2016年,全市604个项目纳入省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85.9亿元,增长10.8%。滚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市“千企升级”计划220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52.8亿元。

瞧!这是一幅丰收的图景——

司尔特年产90万吨新型复合肥及年产25万吨硫铁矿制硫酸项目、海螺年产16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项目、卓越新能源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中芬能源集中供热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皖南电机低速大转矩智能节能永磁驱动电机项目获得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专项支持资金2400万元(全省2个),中鼎密封件新能源汽车用橡胶密封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4050万元(全省7个)……

截至目前,市“双百”重点项目新开工126个,完成投资73亿元。投产123个,完成投资66亿元。建立梯次推进的重点工业项目库,目前已谋划工业项目633个,总投资近5000亿元。

市区文景路以南、创业路以东,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北大门西侧,一个备受瞩目的创新平台——“宛陵科创城”正拔地而起。

这是市委、市政府重点谋划的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对宣城市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这只是宣城市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为全面贯彻落实“制造强省”决策部署,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宣城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制造优先”的战略不动摇,2017年,在全省率先召开了高标准、高规格的“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集聚、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发展和大企业培育“六大行动”,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冲刺全省第一方阵。

2017年,宣城市工业发展在集聚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新化、绿色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一年,宣城市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以“1+5”的战新基地发展为龙头,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瞄准一个项目,带动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入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企业15家,覆盖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外壳五大基础部件。搭建一个平台,带动了信息产业发展,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入驻双创企业43户,产业园获评省级众创空间、软件和大数据示范园区等称号,创见未来获“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第2名。

这一年,宣城市实施“369”工程,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发力,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变。江南化工、黄山胶囊2户企业进入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名单,居全省第2位;博瑞特、詹氏食品进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名单,占全省1/4。11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获省认定,居全省第3位。

这一年,宣城市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分行业遴选133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和贯标培育。4家企业获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14户企业有望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启动实施福美达新材料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

这一年,宣城市重点“建平台、引才智、抓改革”,增强创新发展活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先后成立了宣城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宣城(中机)产业研究院,组建安徽工业大学宣城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签约。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8家,总数达到192家,居全省第5位;新招引落户高层次科创团队15家;宣州区开发区成功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一年,宣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攻传统产业生产清洁化、能源低碳化,推进绿色发展。编制完成宣城市“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成功争创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安泽电工进入国家绿色制造专项名单。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工信部第一批绿色园区称号,为全省唯一。宣城海螺、金宏化工等4家企业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居全省第2位……

转型升级再提速,战新产业再提升,新型动能再培育……多年来,在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呼之欲出!

新闻推荐

创建卫生城市 提升城市魅力——宁国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综述

■本报记者谢文静近年来,宁国市坚持把创卫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组织动员全市人民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2017年7月,在全国卫生城镇和健康城...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