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在瓦碴巷旧屋里丰富多采的童年生活,我才在清贫的日子中坚守着最宝贵的人生信念,在滚滚红尘中童心不泯,用一双纯真的眼晴看待世界,对大自然赠予我的一杯水、一口饭
瓦碴(宣城方言,普通话为瓦砾)巷又叫双童巷,藏在宣城市宣州区东门闹市民族路中段,开元塔对面。巷口左右为“来安旅社"和一家文具商店,地理位置不错,因直通木直街菜市场,市民都喜欢从这里经过。故这条巷子白天车水马龙,晚上人流不息,宣城人没有人不知道它。
我家住在瓦碴巷巷内第8家,门牌为民族路32-8号。我在瓦碴巷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在瓦碴巷的岁月里,甜甜蜜蜜,无忧无虑,因为,在父母怀抱里,感觉温暖如春。近年因城建需要,瓦碴巷连同木直街己拆除,变成住宅花园,但有些事情至今记忆忧新。
听父亲说,瓦碴巷在解放前,一度曾是一个“烟花巷",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解放后恢复往日平静,改名叫双童巷。又听老人说,抗战时期,因遭日军飞机轰炸,这条巷子的后半段被炸平,瓦砾遍地,断墙残壁。这种“自然景观"可能是“瓦碴巷"名字的由来了。我家就建在被炸平的后半段与保存完整的前半个巷子的结合部。因此,这条巷子前半段为石板铺就的小“巷",而后半段则为泥土造就的大“路"了。瓦碴巷内先后住有18家,其中有3家大院,宣城人习惯性地仍叫瓦碴巷。
瓦碴巷在我记忆中十分温馨、美好,18家邻里就像一个大家庭,十分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小社区"里。
孙家大院有一口水井,这里成为我们18家唯一生活用水之处。孙家不厌其烦,每天接待一批又一批的挑水的、洗菜的、洗衣的邻居,还为大家准备了洗涤用具,想得十分周到。童家大院有一磨房,逢年过节成了“加工厂"。邻居们纷纷来到童家,排起长阵,磨面的、磨粉的、磨辣椒的,不亦乐乎。童家总是笑脸相迎,心甘情愿地为大家服务。
到了80年代初期,巷内18家住户均安装起了自来水。从此,孙家大院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安静。
瓦碴巷18户居民还有一个习惯,喜欢串门,问长问短。如果一家有困难,大家异口同声支援;一家有喜事,18家共同分享。如果,谁家孩子放学父母还未下班,热心的王奶奶就将孩子领回家。上桌吃饭、伏案作业,就同自已家。我还常见,李家端着饭碗到陶家夹菜、张家捧着茶杯到陈家茶壶倒茶已成习惯。
还有一件事使我难忘,巷子里住着一对夫妻,紧临巷口开了个烧卖店,每天热气腾腾,迎接来往的市民。记忆中卖烧卖的那女人只有30出头,红红的脸蛋,白白的皮肤,常见她头戴着一顶白帽子,腰里围着一个印花的蓝围裙,洁净的如一朵盛开在水里的莲花,微笑永远停留在她的脸上。
每逢早晨,是烧卖店最忙的时候。夫妻俩配合默契,男人做,女人卖,生意十分红火,有时我站了好一会还轮不到。这家烧卖我喜欢吃,糯米里裹着鲜肉,香味扑鼻,口感特好。我还发现,女人很讲卫生,她从来不用手接钱,顾客自已把钱放在盒子里,再拿回找零的钱。女人忙着蒸格里的烧卖,从来不担心钱少,对每个顾客都很信任。在这里买烧卖让人感到很适意,因为那是种信任。
我还记得在冬天里,天气很冷。这家烧卖店的大煤炉就移到外面,炉口留得很大,红红的火苗从炉膛里不时地蹿出来,让小巷多了光亮和温暖。巷内不少老人经常围在炉边,与他俩闲淡,顺便烘烘手,取个暖。遇到贫困的老人,这对夫妻还送几个烧卖,不要钱。夫妻俩的善良,如同一缕缕温暖的阳光,从瓦碴巷穿过,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温暖,也赢得了巷内外市民交口称赞。瓦碴巷虽小,但有爱笼罩着,冬天也不感到冷。
我在想,如果从小在远离泥土的高楼大厦中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我永远不会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也不会懂得为了理想去追求和拼搏。正因为在瓦碴巷旧屋里丰富多采的童年生活,我才在清贫的日子中坚守着最宝贵的人生信念,在滚滚红尘中童心不泯,用一双纯真的眼晴看待世界,对大自然赠予我的一杯水、一口饭充满着感恩之心。
童年居住的瓦碴巷现已在现实中消失,但它却永恒地保存在我记忆之中,任凭风吹雨打,至今仍完好如初。保存了永不消失的童年瓦碴巷旧居,就永远地保存了天真无暇的童年!
宣城老北门金星照相馆
府山旧貌
妖瞳 摄
新闻推荐
“现在护理费能报销一大部分,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像我这样的孤老头子,早就活不成啦!"6月4日上午,孙埠镇正兴村的徐...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