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爸爸”:中产阶级育儿博弈

澎湃新闻 2020-04-17 13:37 大字

杨璐 凤凰网读书

“我又独立又好看,家里的事情基本全是我做。我干吗还要个男人?我是不是有病?”得知我在做一个关于爸爸在育儿活动中缺失的选题,我的朋友小江给我讲了一个她和丈夫某次大吵之后的感慨。我作为一个未婚女性,觉得她说的好像是挺有道理的。对呀,为什么需要一个“消失的爸爸”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西方文化里也一直把父亲看作是养儿育女的局外人。他们承担的是工具性的角色,比如勤奋工作,作为经济上的提供者。在美国中产阶层蓬勃发展的20 世纪 50 年代,公司甚至把妻子是否做好一切后勤工作,以便丈夫可以全身心投入公司作为雇员们的一项职业素质。1951年,美国《财富》杂志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有一半的公司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妻子进行筛选;在其中一家公司,有大约 20% 的应聘者因为他们的妻子而没有通过招聘。

育儿的局外人

学术界曾经也有理论来支撑这种“局外人”的现象,并且它们至今在人们的育儿观念中发挥着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亮说,首先是心理学领域,早期的理论认为父亲在影响儿童发展方面没有母亲重要。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对孩子后来的性格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父亲的地位要到了童年期方能体现出来;另一个是人种学家约翰·鲍比尔,他强调母亲是儿童早期发展的核心人物,而且核心人物只能有一位,因此父亲只能成为次要角色,最多对母亲起支持作用。

黄磊与女儿多多

生物学的观点也是现在时常能够听到的,也解释了父亲成为局外人的理由。早期生物学家认为父亲不适宜对育儿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他们在实验室环境下对雄猴和雌猴的观察表明,雌猴对幼猴表示抚育行为的可能性是雄猴的 4 倍,雄猴把幼猴当作客人的行为的可能性是雌猴的 10 倍。还有生物学观点认为,女性的育儿倾向是因为妊娠和生产中的激素变化,而男性没有这些经历,所以从生物学角度讲他们不具有育儿倾向。

“父亲缺席”在西方被关注和研究是有现实原因的。张亮说,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和二战,使大批男性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或者入狱多年,很多家庭出现了没有父亲的现象。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西方出现了多元化的家庭形式,比如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同居生育后形成的家庭等,并且很多单亲妈妈是贫困阶层或者少数族裔,这就成了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除了这些, 随着女性就业率增加和女权运动的发展,西方社会对父亲角色有了新的期望,比如要求父亲从心理上和经济上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以合法婚姻保障孩子的成长,从怀孕开始跟母亲共同分担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照顾养育等。

刘女士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她说,美国从前虽然也是“男主外,女主内”,但现在的观念已经是夫妻双方共同撑起这个家。刘女士说:说实话,在美国的行程太满,父母只有一方管孩子是忙不过来的。中国父亲也要陪着孩子打棒球、练跆拳道等,虽然当教练的程度可能没有美国本地人那么高,但是跟在中国生活的情形相比要强多了。“当地华人在这方面是有共识的,所以如果要去外州工作, 也都尽量带着家庭。即使有些极端情况,比如妈妈带着孩子在美国生活,爸爸在中国,日常也要通过视频沟通情感、辅导作业, 到了假期父亲和孩子就要聚在一起。”刘女士说。

夏克立与女儿夏天

其实在中国,在重视教育的中产阶层家庭中,父亲也在承担类似的角色。刘女士最近要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孩子也来北京上学。在考察国际学校的时候,她留意到很多需要家长的场合都是爸妈一起出席的。“我看到父亲们拎着公文包,这说明他们在学校处理完事务还是要去上班的。”刘女士说。有的父亲参与得更多。李一慢是育儿 KOL(关键意见领袖),从 2007 年开始在博客上分享育儿心得,他的文章很快就达到了百万的阅读量,他也是各大网站、育儿杂志上的专栏作家。为了写专栏,他曾经访谈过 70 多个爸爸,他们都是对育儿有经验和心得的。“中国育儿方面是妈妈投入得多,但不能说爸爸就没有。”李一慢说。

李一慢家的餐厅里有一块黑板,每天晚上,他先吃完饭,利用儿女们吃饭的尾声和喝酸奶的十几二十分钟,讲一个文史小课。虽然这个形式对儿女来说轻松、无负担,背后却是李一慢大量的案头工作。他把中学和高考要求的所有散文、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题材和作者进行统计,根据数据编排出自己的课程。到了假期,他就根据孩子们学校的课本内容安排游学。“今年寒假我们刚去了宣城、滁州和济宁。宣城有一个敬亭山,我们全家都喜欢李白。李白写过《独坐敬亭山》,去滁州是因为儿子马上要学《醉翁亭记》,而去济宁是因为初二的必读名著是《水浒传》,我们要去梁山看看。”李一慢说。他还专门把自己游学的路线、设计思路和对孩子的价值等内容出了书。

爸爸的门槛:对“铁血硬汉”的暴击

男人真的像早期心理学和生物学理论所说,本质是育儿的局外人,只不过因为中产阶层的家庭模式才被拉入育儿界的吗?

学术界其实也早有研究,挑战“父亲在育儿上比母亲稍逊一筹” 的观点。张亮在《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应》里引用了儿童心理学领域有很高声誉的学者罗斯·帕克的系列研究,比如父母用奶瓶喂养婴儿并测量牛奶的消耗量,得出的结论是:性别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有可能使得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方式实施育儿活动,但是男人和女人都是有能力的抚慰者,而且两者的抚慰具有相似性。迄今为止,其实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证明父亲的育儿只处于次要地位的假说,父亲完全有能力抚养孩子,甚至是幼小的婴儿。

那么,阻挡父亲育儿的门槛究竟在哪里呢?覃宇辉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和在北京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年轻男性,他觉得从男性自身的原因来看,是因为很多人动摇了男性的自我认同。要悉心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就得展现出柔情的一面,如果男性平常的自我认同是“铁血硬汉”,那么超我会对柔情的一面发起强烈攻击:婆婆妈妈算什么大男人?

包贝尔和女儿包可文

这种对“铁血硬汉”的暴击不仅中国有,欧美也有。“我看到资深记者戴维·沃尔福德(David Worford)的文章,他就提到一个古老的误解是家庭奶爸不够有男子气概。而且最近这 5 年,《福布斯》这样的媒体也讨论过奶爸综合征,觉得不能让丈夫待在家里看小孩。”覃宇辉说。只不过跟中国的情况相反,欧美是因为对超级奶爸的态度更接受,才引起了对阳刚之气的讨论。覃宇辉说,美国招聘网站 careerbuilder.com 曾于 2008 年做过调查, 调查发现:超过 37% 的男性表示,如果家庭的收入稳定,愿意辞掉工作在家带小孩;有 42% 的男性表示,愿意降薪 10% 甚至更多,留出时间来跟孩子相处。

如何进入父亲这一角色也是一道门槛。李一慢家有一整面墙的书架上都是育儿和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书籍,他在培养一双儿女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即便如此,他说,自己真正对育儿这件事感兴趣是在老大两岁的时候,儿子跟他有了互动。“女人可能是从怀孕那一刻起就开始母爱荡漾,爸爸真不是。孩子在两岁前跟妈妈是一体的,他在妈妈的怀抱里,妈妈去哪儿他去哪儿。他没有自主意识,也不知道爸爸是谁。两岁之后,他抬头看到了世界,对爸爸有了反馈。爸爸开始被小屁孩需要了,更容易进入角色。”李一慢说。

妈妈是父子(女)关系的障碍人

因为父亲进入角色需要一个亲密接触的过程,妈妈有时成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守门人”。张亮所做的专项研究也发现了妈妈成为爸爸育儿障碍的现象。她说,虽然妻子抱怨丈夫不参与照顾孩子,但实际上她们更看重丈夫的工作角色。也就是说,她们还是认同丈夫先把工作做好,把收入提高一些,然后再来做带孩子的事情。比如,在现实中,怕孩子影响爸爸休息,一般是妈妈带着孩子睡,或者是月嫂、老人陪着孩子睡,这证明她们在潜意识里都认为爸爸的工作最重要,这实际上等于把父亲推出门外了。

综艺《爸爸去哪儿》第三季

我们的文化也总是怀疑男性的抚育能力,认为妈妈在孩子的问题上是权威。“一个新手妈妈,刚开始也不太会抱孩子、换尿布,但我们的文化认定这些是妈妈必须会的,现在不会慢慢学习就好了。相反,我们约定俗成地认为爸爸做不好这些事是正常的, 不会像对新手妈妈一样去鼓励他们练习,让他们也有机会变得熟练。”张亮说。即便夫妻俩都参与到育儿中来,很多时候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张亮说,这时候女性就掌握着话语权,认为自己是对的,丈夫跟自己不一样就是不对的。批评丈夫的行为也会打击男性参与育儿的积极性。

跟西方的“守门人”相比,中国还有一项特殊国情是来自祖辈的障碍。奶奶或者姥姥帮忙带孩子当然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压力,但很多时候也在无意识中把母亲排除在外了。张亮说,中国老人经常会认为到儿女家就是帮助带孩子的,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去工作。“我们在跟父亲做访谈的时候,发现他们其实也很矛盾。他们也表达了自己想要跟孩子一起互动、享受亲密时光的想法,但很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的。”张亮说。

本文节选自

《成为更好的父母》

作者: 吴琪 (编著) / 徐菁菁 (编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写给原生家庭影响下的“70末,80后”

出版年:2019-11

责编 |_童_指杏花村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原标题:《“消失的爸爸”:中产阶级育儿博弈》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推动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机制完善 中共宣城市委召开常委会议

本报讯4月7日,宣城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工作,这在该市政协提案办理的历史上...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