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在长安的“宅”生活

宜宾晚报 2020-03-02 10:44 大字

为了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人们纷纷响应号召“宅”在家里,这是阻断病毒的最好办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创造力大爆发,各种各样的小视频和小段子丰富了人们的“宅”生活。

如果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首都长安,那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诗人荟萃的地方。那时的诗人们也有“宅”生活吗?他们又能“宅”出什么花样呢?

白居易 编成“国考指南”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因为参加“国考”,而在长安的上都华阳观里过了一段“宅”生活,结果“宅”出了一本书。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二月,白居易在长安参加了进士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第四名,同时及第的还有郑愈、崔玄亮、杜文颖等17人,28岁的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个,“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时,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并不是马上授给官职。要取得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叫做“选试”。

贞元十八年冬,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和朋友元稹一起参加了吏部的“拔萃科”选试,白居易名列甲等,元稹考中第四等。第二年春,他们一同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是皇家整理图书的机关,校书郎的职责就是管理“邦国经籍图书”,这是一个九品小官,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为了广揽人才,朝廷举行了制举考试,这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大考。唐代的制科,考取后可以得到更高一级的官职。制科考试最主要的项目是试策,所谓“策”,就是回答皇帝的“问”。皇帝所问的当然都是当前的时政问题,借以发现考生处理问题的才干。

这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因校书郎任期届满而赋闲,他们自然不能放过这个登高的机会,为了参加制举考试答好皇帝的策问,他们二人决定找个地方“宅”起来,他们发现长安上都华阳观非常僻静,适合搞学问。于是二人就来到这里,租借了一个房间,开始为这次考试用功作准备。白居易后来写过一首诗,讲述了此时的境况:“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

白居易和元稹在华阳观中“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篇”,白居易和元稹在这里“宅”了两三个月,他们竟然“宅”出了成果,写出了七十五篇策目。后来,白居易把这些文章编成四卷,这就是有名的《策林》。该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堪称当时“国考”的经典教材。这些精心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给白居易的“国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段生活对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的思想、友谊也有了新的增进和提高。

这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参加了唐宪宗亲自组织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策试。唐宪宗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情况,问国家如何理政才能取得成效?面对这个问题,“宅”了三个月的白居易可不是吃素的,自然是有理有据、针砭时弊、侃侃而谈。白居易的对策揭示了当时社会动乱和疲敝的根源,但是由于白居易讲话太过耿直,触动了当权者,结果他只中了个第四等,也就是乙等。唐代制科没有第一、二等,白居易被任命为周至县尉,总算实现了他的“国考”梦想。同时考中的共有十八人,元稹考取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韩愈 塑造经典形象

再来说说韩愈,韩愈素来有大志,一心向上,他也曾有几段在长安的“宅”生活,其中一次,竟写出了千古名篇,为普通泥瓦匠立传,可谓是开了先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贞元八年,没有任何背景的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总算如愿以偿,登进士第,从此叩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起初几年,韩愈在仕途上进展缓慢,在地方上两任节度推官。

韩愈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的人。在贞元三年韩愈20岁时,他从江南的宣城进京参加科考,曾写下了一首《出门》诗,诗里展示了他对来长安参加科考和未来的前景充满了憧憬:“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支撑,韩愈一直都是最上进最用功的。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离开徐州节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向他从政的梦想发起再次冲刺。为了更有把握,韩愈找了个住处,把自己“宅”了起来,一边准备功课,一边把遇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写出来。这个人叫王承福,是一个泥瓦匠。在唐朝,泥瓦匠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作圬者,就是干脏活的,很是被人瞧不起。当然,他们的生平事迹几乎从不载入史册,也很少有人替他们树碑立传。而韩愈却被王承福独到的人生观所感染,他决定替这个泥瓦匠郑重其事地写篇传记,题目叫《圬者王承福传》。在传记中,韩愈如实记录下这位建筑工人所说的话,谈不上是豪言壮语,也没有故作姿态的矫情,然而,句句出自肺腑,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正是有了这篇八百多字的文章,使得一千多年之后,人们能够了解到一名唐代建筑工人的精辟言论和高尚情操。

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七年,韩愈终于通过铨选,给他这段“宅”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开启了韩愈政治生涯的新时代。贞元十八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此后尽管韩愈屡受贬谪,但凭着他的实力,韩愈终于一步一步走上了大唐政治舞台的中心,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成就了一个名垂千古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李贺 “宅”出千古绝句

最后要说的是李贺,他不畏困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能够持之以恒、呕心沥血,终于“宅”出了千古名句。

李贺(约791-817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鬼”。

李贺自幼聪慧,七岁能写诗作文,十余岁便名扬文坛。韩愈和友人皇甫湜听说李贺的才名后,亲自前往李家试探,当场出题,要李贺即兴赋诗,李贺一挥而就,再试再赋,篇篇精彩。两人大惊,这才相信李贺名不虚传。

李贺的父亲按照宗室谱系属于王室贵族的后裔,却领不了祖宗多少遗泽,只做到县令小官。母亲郑氏非常贤惠,除了李贺外还有一女一儿,对儿女的教育,郑氏也是尽心竭力。李贺家早已败落,家境贫寒,李贺参加科考也没有登第。于是,怀才不遇且体弱多病的李贺只好把这种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创作上。唐宪宗元和六年五月,李贺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从九品奉礼郎。从此,“牢落长安”为官长达三年,总算有了着落。

任职期间,李贺的工作也不忙,他“宅”居长安,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创作上。当然,李贺并不是一味“宅”居,他有时要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每次出门,李贺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锦囊,他边行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诗条,投入锦囊。有时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回来后,李贺就“宅”在家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试图想出满意的诗句。知子莫若母,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于创作,更了解儿子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心疼他。一天晚上,李贺母亲看到儿子写出了不少诗句,又高兴,又心疼,叹息道:儿啊,你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那些著名的诗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在其《题归梦》一诗中,李贺写出了自己的艰辛和乐趣:“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菉。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刻苦写诗,李贺的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七岁。但李贺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许多是世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可以说都是他“宅”出来的。

显然,唐代几位大诗人的“宅”生活是有意义和收获的。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过上的“宅”生活,最终要看这种生活有没有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收获了什么?所以,不妨将过“宅”生活的机会作为充电奋斗的时机,把“宅”居当作“闭关修炼”,去学习,去努力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宅”有所得,“宅”得精彩。

(据《天津日报》)

新闻推荐

宣州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召开 余宏汉主持 汪侃孙国梁鲍莎莎出席

宣州讯2月29日下午,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召开。区委书记、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