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呵护特殊学生 用爱叩开无声世界 记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黄爱萍
叶婷婷
9月5日上午,一个温暖的初秋清晨,笔者在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初见黄爱萍老师。担任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教研主任、智障部8年级教师的她已经从事特殊教育事业28年了。与印象中温柔细语的特殊教育教师们并不相同,她挽着利落的发髻,一身墨绿色连衣裙,声音洪亮,一进入工作场所便精神抖擞,显得十分精干。
但当向笔者展示自己桌上五颜六色的折纸作品时,她的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意:“这是智力障碍部的一个小姑娘做了送给我的。"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纸折的“棒棒糖"和“小篮子"笑着说,“这个小姑娘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
爱是“一种本能"
“1991年8月,我从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回想起刚站上讲台的时光,黄爱萍感慨万千,“事实上,被学校录取时,我对于特殊教育几乎不了解。"
据黄爱萍介绍,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特殊教育知之甚少,教育局的人告知她,特殊教育就是照顾特殊的孩子们。“当时有一位同学是江苏人,成绩非常好,到学校后听说对象是残疾儿童,左右权衡还是退学了。万幸的是宣城市1977年就建立了聋哑学校,而我学习的是听障类专业,这也让我们对特殊教育有了初步认知。"黄爱萍说道。
懵懂中进入特殊教育行业的黄爱萍虽然在学校中学习了手语,但初登讲台时仍然无法立刻适应特殊儿童教育工作。
“听障部的孩子们除了听力弱或者丧失外,与普通孩子并无不同。因此上课时我总想让能听见一点声音的孩子也听到我的声音,所以每次上课都大声点、再大声点地说话,没多久就患上了慢性咽炎。"黄爱萍笑着说,“咽炎反反复复怎么也好不了,校医让我长期喝淡盐水,也要注意保护用嗓,这是我的第一个‘职业病’。"
如果说咽炎只是初入行业时的“职业病",那么28年的教学生涯带给黄爱萍的还有另一种“职业病"。与残疾孩子长期接触的她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孩子的健康,关注残疾人情况和事业。“有时候我走在路上看见孩子就会观察他们的姿态,如果看到有一些异常总会不由自主地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要去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健康。在路上看见残疾人、或者新闻里听到残疾人相关的报道,我都会格外关注。"黄爱萍说,“有人说这是对残疾孩子的爱心,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多年来特殊教育工作的本能。这份工作将爱心、耐心、细心、专心和责任心刻进了我的骨子里,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幸福是“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经验丰富如黄爱萍有时也会尝到失败的滋味,特殊教育领域中总有种种力所不能及的心酸,她并不讳言。
“当年有一个姓葛的孩子,成天坐在座位上,上下楼梯必须扶着扶手颤颤巍巍向前迈,甚至连滑滑梯都不敢尝试,胆小的不太正常。"至今想起这个孩子,黄爱萍仍记忆犹新。即使工作再忙,她都坚持对这个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的训练,蹦跳、追赶游戏、转圈游戏……孩子在她精心的训练下有了极大进步,会主动跟同学玩耍,能够顺利地上下楼梯。但好景不长,因为家庭原因,这个学生不得不转学去了其他学校,训练的中断让孩子的病情再度跌回原点。“后来因为一次特殊的机会我又见到了那个孩子。"黄爱萍惋惜地说,“针对性训练中断后,他又无法正常上下楼梯了,这件事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过不去的坎。"
有遭遇挫败的苦涩,也有充满成就感的欣喜。“听障部的孩子们很多都聪明好学,只是因为听力原因被切断了与世界最直观联系的一座桥梁,我们的责任就是再次帮他们架起这座桥梁。"据她介绍,听力障碍的学生本身就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也更能适应进入社会的生活,每一届都有很多学生顺利进入社会,与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还有进入计算机行业工作的、考进大学的,甚至还有学生买了车,得意洋洋地发微信给黄爱萍“炫耀"。
这一点一滴的收获,黄爱萍都万分珍惜地收藏进记忆中:“能看到他们幸福地生活,就是我的幸福。"
成功是“让他们自食其力"
上午9点50分,黄爱萍神采奕奕地夹着课本走进智障部8年级教室里高声道:“上课!"
6名学生反应迅速,不仅起身鞠躬,齐声道“老师好",还按照值日表擦黑板、开电脑,有着不符合他们身份般的机敏。“除了在日常教学中与他们沟通,我也喜欢让他们帮我擦黑板,操作电脑,让他们帮老师做事情,会让孩子们感到愉快,也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是被需要的。"黄爱萍轻声解释道。
“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特殊教育老师跟普通老师工作的区别,我倒认为,我们可能更加幸福。举个例子,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如果我不回办公室,孩子们会主动到我身边来跟我聊天,甚至要求给我按摩。"说起自己的学生,黄爱萍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尽管他们在各方面有所残缺,但不因此而丧失天真可爱的本性,情感表达也更加直白。"
在她看来,这些残疾孩子们因为各自的残缺,成为一座座美丽的“孤岛",被困于冻结的海面中,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渠道。而特殊教育教师则像一艘艘破冰船,携着爱心与耐心,将温暖的洋流带给“孤岛"上的孩子们。
谈起特殊教育,有教无类是黄爱萍最爱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同等对待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认为他们是可塑之才,接纳和包容他们,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抓手。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有对应的方案和培养目标,他们可能不优秀,但都同样美丽可爱。如果能经过我们的努力,让他能走进社会、自食其力,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新闻推荐
特约摄影李博本报记者袁家权摄影报道“只要我还能动,守护扬子鳄就要坚持下去!”佘世珍动情地说。8月15日傍晚,宣城市宣州区...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