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致电本报呼吁 乡村要振兴 投入须创新

江淮时报 2019-02-15 11:48 大字

本报讯 民革宣城市委会委员、民革第四支部主委曹光鑫日前致电本报反映:乡村要振兴,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没有“钱”或“钱”不够,乡村振兴势必形成“肠梗阻”。要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和投入积极性的基础上,创新资金投入模式,构建多元投入格局,让更多真金白银“上山下乡”。

曹光鑫建议,一方面,要坚持财政优先保障。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财力保重点”的原则,强化“优先保障”意识。要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财政杠杆和撬动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奖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发挥引领作用,优化投入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和精准度,凸显财政政策、财政资金在乡村振兴中的“酵母”作用和聚集效应,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乡村振兴,聚力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实施金融重点倾斜。金融部门要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推进农村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提升金融供给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助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要改革传统信贷模式,推行绿色金融创新,构建金融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货币、信贷等支持政策,从政策上实行“重点倾斜”,让更多资金流向乡村。

同时,社会积极参与。各地要制定出台鼓励资本流向乡村振兴领域的相关政策,探索资本 “灌溉”乡村振兴新模式,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综合采取资本注入、财政奖励、运营补贴、投资补贴等方式,加快构建支持社会资本“下乡”的政策体系。要强化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PPP项目。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污水超标1829倍污染江河 最高检公安部环保部联合督办案件一审宣判

最高检公安部环保部联合督办案件一审宣判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