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我奔跑的妈妈

新安晚报 2018-12-27 11:30 大字

□宣城宣子

平生第一次深刻的记忆,就是妈妈领着我奔跑。

那年我四五岁,妈妈在前面跑,我在后面奋力追赶,无论我如何努力,总是赶不上妈妈。七八次的追逐后,也会成功一两次。长大后我才知道,其实那样幼稚的我,拼了一条小命也不能追上妈妈。妈妈是用这种方式引导我激励我。妈妈教导我,从来就是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并无过多的话语。偶尔也有言语。妈妈不多的话语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自身形象的注重。爸爸是大队书记,我们家的经济在村子里不算太差,但也难免穿上有补丁的衣服。在我的心里,当然是期望着穿上漂亮光鲜的衣服。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衣服旧一点不要紧,有补丁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人活着心里要亮堂,偷奸取巧才是最不体面的事。从穿衣服这样的小事上,妈妈教我生活简朴,为人诚实和做事要勤奋努力。

妈妈对老人的孝顺是全村有名的,妈妈跟奶奶说话从来都是轻言轻语,村里人说,她们婆媳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记得从我六七岁开始,妈妈每天晚上先把奶奶的饭菜弄好,让我送到奶奶房间里。奶奶眼睛不好,一到天黑什么也看不清。现在,我理解了,妈妈是言传身教,教育我对老人要讲孝道。她有一次跟奶奶说,我对你好,是应该的;我现在对你好,将来我儿子会对我更好。奶奶知道妈妈包揽了全部家务,很累,总是对妈妈说,我是个没用的人了,活着害你!妈妈的应对很简单,她说,人都会老的,没有老,哪来小?到任何时候,人都要讲究孝。

小时候,我家隔壁住着一位于老爹,已经80多岁了。他老伴过世较早,单身一人,日子过得很清苦。妈妈一直视他为父辈,家里有好吃的,也像对待我奶奶一样,给于老爹留一份。这些事,多年来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中。妈妈不识字,可妈妈是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忠实践行者。妈妈为儿子树立了良好家风,也为邻里相处营造了和睦的气氛。每次只要有邻里家人生病,妈妈都会拿几个鸡蛋去看望他们。邻里都说妈妈是菩萨心肠。妈妈的善解人意,给爸爸的人际关系带来春天。爸爸一辈子担任基层干部,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冲击,也算是家有贤妻的功德。

至今历历在目的是,每到冬天的晚上,妈妈总会用火坛子帮我烤热被窝。山里的冬天是很冷的,妈妈每天晚上都坚持这项功课:火坛子要保证足够热,要保证被子不会烤焦,还要有年长日久的耐心。夏天,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妈妈会坐在我的身后为我打扇子。没有蚊子的夜晚,妈妈也会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默默地陪伴在儿子身旁。她望子成龙的心境,从来没有向我表达过,她只是督促我每一步都踏在实地上。

我中学是在隔壁乡桐梓岗上的,离我家有十几里山路。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要起床吃饭,六点出门才不会迟到。我和同班的四位同学相约同行。每天凌晨,妈妈将早饭做好,都要约我们四个同学一起吃早饭。这样的早饭,我们坚持吃了三年,直到上了高中。

妈妈对我是严格的。我寒暑假回家,妈妈总是要坚持让我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并不是在乎我挣下的多少工分。那时,一天劳作下来,也只有四到五分的工分,实在只是半个劳动力。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妈妈要求我不要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闲人。

妈妈一辈子替丈夫儿子着想,却没有享受过家人给她的福份。我上大三那年父亲去世,这给妈妈的打击很大,从此她走过了几十年的孤独路程。我在城市安定下来后,总希望接她到我的小家多住一些日子,可是妈妈借口离不开家乡、离不开乡亲,坚持住在乡下。我那时也只是想,恭敬不如从命,让她老人家随缘吧。但是再多的理由,也减轻不了我的遗憾。

古话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妈妈88岁时去世,可以说是善终了,但是作为儿子,总是心有不甘。天国应该没有孤独了,爸爸和妈妈终于团圆了……

新闻推荐

·产经观察·技改“快马加鞭”激发工业新动能

本报记者吴量亮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宣城市着力推进投资完成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和技改投...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