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皖南小城”到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一栋栋标志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项项民生工程相继完工……如今,行走在城区,目及之处,宣城市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宣城市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城市目标任务,坚持“做规划、拉框架、补功能、提品位、优环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昔日的“皖南小城”,如今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文房四宝之城,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等诸多殊荣。可以说,宣城市城市建设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喜人嬗变……
大气魄拉开城市框架
“上世纪80年代初,宣城地委、行署由芜湖搬迁至宣城,当时的城区建设十分落后,路面狭窄、弯道多,城市供水能力不足,防洪设施基本没有,城市规模小得‘可怜’。”“70后”何耀光是一位老宣城人,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宣城,他历历在目。
改革开放40年来,宣城市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何耀光也见证了宣城发展的点点滴滴。
“撤地建市之后,宣城进入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2000-2005年城市框架拉开,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以0.6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延伸。”市住建委主任盛浩向记者介绍,进入“十一五”后,全市城市建设投资力度达到新高,其中2007年城市建设投资完成14亿元,超过前20年该项的投资之和。“十二五”期间,宣城市年均城市建设投资超过120亿元,进入“十三五”超过了150亿元,2017年更达到了195.6亿元的历史新高。
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努力,让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宣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7.3平方公里上升至2017年的58.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18.57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35.82万人。
“以前城区道路拥挤,路面条件差。现在,城区道路如蛛网般密布,平整宽阔、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说起交通的变化,市民发自肺腑地感叹。
诚如斯言,道路如同城市发展的动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987年底,城区修整和新建街巷32条,总长3.13万米,拥有城区道路40公里,到1999年已打通了叠嶂路,拓宽了九州大道、环城西路,新建了昭亭路,其时还拉开了宣泾、宣南、宣港三条出城道口。
——“十三五”初,“四环十二射”的道路骨干路网建设思路正式确定。截至目前,宣城市先后建设青弋江大道等主次干道65条,改扩建陵阳路等城市道路20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7.37平方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
——今年9月通车的宛陵路和年底即将建成的水阳江大道闭合段北段,让市民多年的“一环、二环梦”梦想成真。
高楼在拔节,路网在延伸,宣城市城市配套也随之完善。尤其是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陆续建成,让城市功能不断丰富。
2010年以后,宣城市城市公建项目驶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快车道。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成就了市民的“百年大学梦”;市海关、国检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促进了宣城市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弘扬廉政文化和展示宣城廉政成果的良好平台;国防动员训练基地为国防事业持续续航;图书馆成为市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体育馆成功举办世界排球联赛,吸引世界目光;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楼的交付使用,为医疗卫生发展做出贡献……
大情怀传递民生温度
从最初的土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水泥楼房,再到如今环境优美的电梯房……40年来,市民朱海潮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他新的居住体验——小区环境越来越舒适,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
这种良好的居住体验,得益于宣城市持续不断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初,宣城市城区实有房屋面积仅有179.5万平方米,(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宣城市不断加强司法鉴定工作,完善机构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司法鉴定工作不仅在全省排名中位列上游,还在《医药...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