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从票证时代到移动支付

宣城日报 2018-07-03 11:02 大字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过去那40年,市民们“买买买”的方式一直在不停地“变变变”,从凭票购买到想买就买,再到足不出户、移动支付……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支付方式都有哪些变化?

票证时代

“我们那时候是商品计划经济,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票据。”今年56岁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吃饭穿衣都要凭票,买粮食用粮票,买布匹用布票……其票证种类繁多,甚至连电视、自行车也需要凭票购买。

“那时谁家要是有电视,晚饭后街坊邻居都会到他家来看电视。”王女士说到,上世纪50-70年代被称为“票证时代”,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成为当时的奢饰品。

票据收藏爱好者徐文也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说到票证时代,曾经使用过、如今收藏着票证的他颇有感触。徐文拿出自己收藏的各种票据向记者一一介绍道:“这是粮票,这是布票……”作为特殊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粮票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既有时间性、又有地域性,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现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各种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现金支付开始大行其道,钱包迎来了最为丰满的时刻。买什么都需要现金,有时买个大件商品要带很多现金。

在80后吕婷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要买台冰箱,一家人揣着用报纸包裹着的几千块钱现金,坐车去市区的卖场,一路上还要担心会不会遇到小偷。“付钱的时候,我妈就在那边一张张点钱,还要反复点几遍,生怕不小心夹带一张多给人家,现在想想那个画面很有意思。”

市民李霞做小商品批发零售生意已有30多年,对上世纪90年代的支付方式深有感触。李霞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来我们这里进货的客户,钱包都是鼓鼓地,结账的时候,掏出一沓钱,一张一张地数……我们每天营业结束后,都要点款。一般每隔两天,就要跑一次银行,把收到的货款存了。”

做早点生意的张红表示,“我们做早餐的每天都要到银行报道,换点零钱好找给顾客。”有时钱实在找不开,只好让顾客下次买早餐时再给。要是不小心找错了钱,一早上的生意就白做了。

“小时候买东西都是现金支付,每到过年妈妈都会带我打年货。买东西要找多少钱,妈妈会考考我。要是我答对了,找的零钱,就给我当零花钱。”李静记忆犹新地告诉记者,由于现金携带不方便,买东西找零也比较麻烦。

移动支付

“嘀”,一声清脆的提示,张慧芳完成了早餐支付。“实在太方便了!”张慧芳感慨到,以前出门是手机、钥匙和钱包,而现在出门不带钱包没事,但手机却一定不能少。

如今,在宣城市大型商超、街边小店乃至水果摊,移动支付已成为市民消费的新习惯。不带现金不带卡,揣个手机就能购物、出行……“无现金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

现在不用出门就能缴水电费、手机购物……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在几年前似乎还无法想象。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成为很多商家的得力助手,逐渐被一些中老年市民所接受。

唐明泉今年50多岁,做水果生意的他,每天面对来来往往的客人,时间都是在算账收钱当中度过。自从女儿教会他移动支付功能后,从去年开始,他在店内的柜台上贴了两张收款二维码。“许多顾客买水果时直接就扫码支付,很是方便。”唐明泉说,移动支付使收款更加快捷,也更加安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支付方式也不断革新,支付方式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一种体现,人们的支付介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闻推荐

韩军在市信访局开门接访

本报讯6月28日上午,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韩军在市信访局开门接访。市领导吴爱国、田扬畅,市直有关部门和宣州区委主要负...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