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贷资金入股 “虾稻共生”致富

安徽日报 2018-06-15 10:2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敬波

近日,在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宣城市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龙虾交易市场,工作人员忙于称量分装刚刚从养殖场捕捞的新鲜龙虾。一筐筐龙虾堆积如山,准备发往沪苏浙。当地的脱贫户李万福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养小龙虾让我脱贫,感谢政府和合作社! ”

52岁的李万福是洪林镇洪林村人,身患癫痫,和患有精神障碍的八旬老父相依为命,以前靠几亩薄田过活,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两年,听说村里的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发展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新模式,贫困户既可以把自家的田流转出去,还能利用手头的户贷户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他随即跟合作社签订了产业扶贫协议。 “家里三亩田,每亩年租金580元;入股1万元,年底分红1000元。我在这里打打零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

“虾稻综合种养前期投入较大,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既有利于规模经营,又能集中扶贫信贷资金,减轻发展压力。 ”今年31岁的“念念”合作社负责人罗念念告诉记者,截至今年4月,他们已与全镇200户贫困户签订《扶贫户户贷资金入股虾稻轮作产业扶贫协议》。从2015年成立合作社以来,罗念念积极探索虾稻轮作、虾稻共生的“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虾稻双赢”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亩产值达6500元,亩均利润逾3000元,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2000元以上。如今,他的合作社已建成4500亩虾稻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跻身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行列,被省渔业协会授予“安徽省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虾稻共生”是洪林镇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进产业扶贫的典范。据该镇武装部长、扶贫工作站站长张雪冬介绍,洪林镇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稻虾轮作、稻虾共生、虾稻鳅共生等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工作,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高标准农田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田成方、路成线、沟成渠的基础设施优势,重点建设了1.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0多户。

“我们积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渔业保险为保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方整合资金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既发展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也实现了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洪林镇党委书记刘光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镇已有500户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受益,初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新闻推荐

宣城农副产品批发物流园召开项目新闻发布会

本报讯6月12日下午,宣城农副产品批发物流园新闻发布会在项目现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各市场的农副产品及相关业态的300多...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