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百余人表演马灯 重温400年前民俗风情(图)
中国宣城网讯曾经中断了几十年、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终于在去年金秋十月被当地政府推荐申遗,这就是宣州马灯艺术。眼下临近新春,不少在外打工的宣州区五星乡的村民们义无反顾地或放下手中工作,或暂停眼前的生意,争先恐后返回老家,拾起祖辈们传下来的马灯艺术。近日,宣州区五星乡政府广场锣鼓喧天,旌旗灯笼齐开道,由百余人共同表演的马灯艺术,让当地再次重温了四百年前的别样民俗风情。
感召:争先恐后回家参演
“腊月二十三,对于五星乡的村民来说,已经开始过年了!"据乡亲们介绍,从这天起,会有一支长千米的演出队伍每天都在热情纯朴的乡风民俗中,伴随着热烈的锣鼓声全乡热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日前,记者在五星乡政府广场观摩马灯表演,透过接踵摩肩的围观人群,只见108位演员,身着三国人物戏装,挥舞着五颜六色的马鞭,“鞭策"着套在腰际的硕大马型灯笼,随着鼓号节奏飞奔在广场上。而另外十多位手持引导灯笼的演员,使用不同的队形与位置变化,引领马灯演员不断变幻表演阵型,在人声鼎沸的浓烈气氛中,将历史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
“我们多是请假回家演出的,不仅没有个人收入,而且单位那边还要扣几天误工费,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争先恐后回家参演。"29岁的陈亮表示,自己在湖州织里打工,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往返两地,为的就是马灯演出,为的就是重温与村里人的亲情。
“只要村里长辈们捎口信过来要我们回来参加马灯表演,我们都无比兴奋,至少马灯艺术团里的几百个成员铁定都会回来,甚至成了我们下意识里的自觉。"演员陆友子表示,这儿很多人家住宣城市区,但心却永远留在村里。因为他们从小就看马灯,稍大点的时候就与小伙伴们用柳树杆子凑在一起学马灯,大概十岁开始就随着大人们一同演马灯。还因每家扮演的角色都是固定的,自明代开始就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传。正是这种集体性的年俗记忆,召唤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不由自主回家过年。
认同:几十辈人的集体记忆
“在我们宣州圩区,表演马灯的历史长达400年,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频发温疫与自然灾害,当地老百姓用马灯表演的形式,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据一位村民介绍,后来虽然没有自然灾害了,但马灯表演却以民间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而且在南湖、沈村和五星这些地方倍受欢迎,多在逢年过节期间走村串户祈福祥瑞。
马灯文艺团负责人郑世民告诉记者,团体共有108套表演阵型,一半是马故事,一半是帝故事。马故事讲述真实历史,以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为主线,再现《刘备登基》《桃园三结义》和《关羽走单骑》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段。而帝故事则是为了将历史升华为神话,主要通过关羽、刘备这些神化后的形象,进入普通居民家中,向上天祈福五谷丰登家庭美满。
“小小的马灯,几乎成为本地人区别于外界的一种身份认同,过年时聊马灯玩马灯是我们全部的精神寄托。"马灯演员成玉锁告诉记者,表面上看,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但幕后却蕴含着十分虔诚的传统文化底蕴。每年腊月23起灯,所有参演演员都要在马灯道具大厅中,沐浴净身、祈福上香、祭祀先祖,而后才能化妆提灯。
“民俗仪式很重要,否则全乡几千户人没有凝到一块的方式,年俗年味与亲情享受根本无处生根,一旦大家各自玩各自的,赌博酗酒等各种不良嗜好可能会‘找上门来’。"五星乡科教文卫负责人项锋告诉记者,马灯艺术这种历史悠久的优良民俗文化,正成为引领本地公序良俗的载体之一。
归宿:申遗保护使其薪火相传
“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有太多的心酸与泪水。"郑世民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在宣州区文化馆与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断20年后马灯终于再次回到民间大舞台。
“目前,马灯艺术团己发展150多名演员,年龄层次涵盖老中青三代,他们都是忙时种地打工,农闲时练习马灯表演。"艺术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能成功恢复中断多年的民间艺术,实在太不容易了。演出的曲目曲调、表演内容、身上的戏装、脸谱和马灯配件,全是由芜湖和宣城的几位八旬老艺人,凭着儿时回忆,以及仅存的一些手工技艺,协同拼接制作而成。
把如此繁杂的马灯艺术复原出来,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极为旺盛,即便在技术与操作层面屡屡断档的危局中,也依然可以顽强地记录在乡亲们的心中,让优秀民俗文化不断传导出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本网记者 项嘉)
新闻推荐
无论春运旅途多么拥挤多么漫长,在一个个匆忙的身影旁,总能见到大包小包的行李,里面装着为团圆时刻准备的礼物。回家的人儿背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为的是亲人脸上那幸福的笑容。给女儿带了最爱吃的梅子2...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