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古十景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
宣城有“澄江夜月”、“句溪塔影”、“麻姑晓日”等古十景。这些美丽的景致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展怎样,如今我们怎样保护与传承,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宣城古十景生态文化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宣城有特定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形成的。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宣城别一带之寒江,环千寻之深洫,折衡万里者也。肖龟为形,南首翔尾,襟山带溪,横射遥天。”(南唐·韩熙载《宣州筑新城碑记》)宣城有独特的地理、地形、地貌。例如,“鳌峰赤壁”,在宣城的东南隅、陵阳山第二峰上,相传“有巨鳌负山峰,名曰‘鳌峰\’。”它临着宛溪河中段,有一峰壁势甚峻峭,皆呈赤色,犹如朱红屏风,形成“鳌峰赤壁”。这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又如,“硖日吞舟”一景,宣城城北20里处有硖石山,此山踞敬亭山之北,水阳江西岸。山东麓有礁石兀峙于江畔,“石排夹岸敞如门”。船行此地,必进此门“转瞬帆樯浑无影”;“转瞬间船只全没了踪影,“疑是鲸鱼肆口吞”了;然而不一会儿,船又出来了,安然无恙,人们惊喜万分、喜出望外。这完全是天造地设,是由这里山、水、石特定的自然条件与巧妙的组合造成的,任何人、任何地方不能复制。所以说,宣城古十景生态文化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自然的造化,但不仅仅是这样,它还是文化的融合。例如,“北楼远眺”。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朓楼,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当时,当人们登上北楼,纵目四望,敬亭之苍翠,麻姑之嵯峨,华阳之青霭,行廊之迥峙,使人目不暇接;凭栏俯视,宛、句双溪,清波迥流,澄江如练,湖光似镜,令人心旷神怡。此时,宣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所谓“百里风光归眼底”了。然而这一景观,后来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李白《秋季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由于李白的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名声大噪,后来多少诗人登楼观景,吟诗作赋,成为文人雅士来宣必赏之景,并以此为荣。后来李白多次登此楼赋诗,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写下千古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楼此景,成为一种文化大观,“谢楼胜迹壮千秋”了。
所以说,宣城古十景,它的生态文化还必须有文化内涵。有了文化内涵才能推动这些景观的发展与推进。如“华阳积雪”一景,表面上看是纯自然的,山势巍峨,联岫迥溪。但得以文人的记载与宣扬才得以扬名,因为《宣城县志》的记载“华阳高百仞,绝顶倦登临。雨从半山落,日在谷中阴”,才被历届州府所重视,也引起文人雅士的兴趣。每当隆冬,雪积其上,似玉柱耸入碧空,如皑峰刺插云端,明恍若华阳积雪疑,蔚为壮观。因有人作《华阳积雪》诗云:“雪聚莹莹不染尘,久经日照又逢春。倘流黑水来相映,愈见全身洁白真。”后清汪柏崖又作诗说:“一望群峰景色幽,分明积得玉盈眸。青山自古原无老,今日如何再白头。”给《华阳积雪》一景再融入文化内涵。加之华阳景区很多,有久经茅山古刹霜月台,雪聚莹莹不染尘,山清水秀,曲径通幽;天竺山积庆寺,李白也来到华阳,乌诗赞天竺寺说:“遥看天竺寺,僧僧古木中。此地恶好景,冬雪隔年融。”所以说。宣城古十景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宣城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怎样来保护与传承呢?笔者认为,只有把生态文化融入到宣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例如,对待“南湖落雁”这一景,为保护而保护是不成的,你不能叫群雁不走,你只有把南湖保护好了,让它水更清、草更茂、鱼虾更丰,大雁自然而然飞来不走,这要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对于已经不能重现的,对其遗址的保护也很重要,虽然是亡羊补牢,但是这牢一定要补的。现在市政府对原谢脁楼的遗址地段加以改造、拓宽,恢复其原来面貌,这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以对宣城古十景生态文化的传承,不是仅仅就这十景而说的,要传承它的精神与内涵,利用宣城特有的自然资料可再造一个宣城新十景。这一点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人们的思想更明确,行动更有力,我们已经看到了宣城出现了许多新的景观,例如梅溪公园、宛陵湖、府山广场、宛溪河、昭亭广场、响山公园、敬亭诗径等等,这就是用生态文化来创建新的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美满的生态社会,而且正如宣城古十景一样,现代许多人对宣城新十景也给它们作了不少诗词歌赋,加深了这些景致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这些生态文化尽全力发挥它们在宣城建设与发展中起到的应有作用。
(作者单位:市诗词学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由市妇联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城市乡、村妇联执委(示范)培训班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班。来自全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的200余名妇女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