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残疾儿童的明天
孩子们正在进行康复训练。
◇陈莉 本报记者 汪鸣
实习生 谢劲松 文/图
近年来,宣州区残联将提高残疾人生命的质量摆在首要位置,重点实施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年来共有538名0-10周岁的残疾儿童享受了救助,真正把惠残民生工程做成了群众的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立秋后的一个早晨,阳光变得格外温柔。上午9点多,宣城市中心医院的康复训练室里格外热闹,一名2岁左右的脑瘫儿童正穿着矫形器具练习站立,疼痛和不适惹得孩子哇哇大哭。对于脑瘫孩子来说,康复治疗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能够站立起来,这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在康复训练室的另一端,有一名已经能够独立行走的小男孩正在老师的帮助下锻炼平衡,这个小男孩就是康康(化名)。康康现在不仅能够自己走路,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这些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平常的东西,背后却是一个家庭长达5年的付出。
康康的妈妈是双桥街道一名普通农民。康康2岁的时候,康康妈妈发现孩子不同于一般小孩,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典型的脑瘫加自闭症。起初,康康妈妈带着孩子去合肥庐阳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希望通过康复训练让孩子以后能够自理。但高额的康复费用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难以承受。
2015年,宣州区残联找到康康一家,表示康康可以免费在宣城中心医院参加脑瘫和自闭症的康复训练。这个消息就像黑暗里的一道光让这个困难的家庭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两年来,在康复中心医生和护士的关心帮助下,康康的康复效果非常显著。“如果没有民生工程,我们可能早就坚持不下去了。真的特别感谢政府,感谢民生工程,谢谢你们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谢谢你们让康康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康康的妈妈激动地说道。
下午4点多,康复训练结束后,康康和妈妈手牵手一起走出医院的大门,阳光照射过来,他脸上是明媚的笑容。
用爱心丰富听障儿童的世界
欣欣(化名)因为外耳道畸形导致先天性耳聋,双耳听损都达到100分贝以上,没能申请到国家帮助植入人工耳蜗项目。然而欣欣的父母没有放弃,2012年,他们自费为孩子做了人工耳蜗,花费将近3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宣州区残联在了解情况后找到了欣欣的父母,告诉他们欣欣可以免费去康复机构做听障康复训练。
刚刚佩戴了人工耳蜗的欣欣听觉很差,甚至没有主动去听的意识,第一次评估也是无法配合。于是康复机构的老师从声音察觉开始,听鼓声、锣声、开门声、关门声等等,一点一点的训练孩子。在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努力下,欣欣的康复效果明显。在2015年度学期末的评估中,欣欣的听觉康复等级为一级,并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2015年度学期末的评估中,听觉康复等级为一级的还有一名叫茂茂的孩子。茂茂因为大前庭导致听力极其不稳定,2014年茂茂的父母申请了国家项目并植入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之前,茂茂佩戴的是助听器。从助听器转换到人工耳蜗,茂茂出现了不适应,听觉和语言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退步,甚至连林氏六音的测听都有困难。这让茂茂的父母十分着急。康复中心的老师一边开导家长,一边针对茂茂的听能制定了康复计划。很快茂茂的康复训练就有了显著的效果,并于2016年上半年顺利进入当地的普小就读。
多项康复课程为残障儿童服务
据了解,为了帮助像康康、欣欣这样的孩子健康成长,在民生工程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从2012年起市中心医院作为宣州区残联设置的定点残疾儿童免费康复中心,开展了近二十项康复课程,做到了听障、自闭症、脑瘫、智障四类康复训练全覆盖。
宣州区残联理事长金杰宝表示:“今后我们要继续做好惠残民生工程,进一步深化宣传,提高受益对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完善各类软件;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跟踪服务,将惠残民生工程惠及到更多的残疾人家庭,让更多残疾人家庭得到实惠。”
新闻推荐
小记者体验。小记者们参加活动时的合影。9月17日,宣城小记者培训中心组织了部分低年级小学生,前往市口腔医院进行“爱牙日”活动。马跃摄...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