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巷口桥村给村民分红80万成为该市“股改分红第一村”
[摘要]成为该市“股改分红第一村”
今年4月,在宣城市巷口桥村,64岁的村民匡明贵一家高兴地从村里拿到了2624元的分红,该村1000多位村民都按照各家所持的股份,拿到总计80万元的股份分红,这笔钱是村里壮大集体经济后取得的利润,该村也因此被称为“宣城市股改分红第一村”。近年来,宣城市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巷口桥村
百姓共享改革红利
匡明贵一家有五口人,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及一名正在上小学的孙子,根据村里股改方案,他家5口人各自持有不同数量的股份,总共656股,按照每股4元计算,他在今年4月拿到了2624元分红。在巷口桥村,像匡明贵这样享受股改的总人口有1583人,在今年4月,村里拿出了80万元的利润进行分红。匡明贵高兴地说,村里的干部早就说会有这笔分红,现在拿到钱,相信了股改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大家会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2013年,巷口桥村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并于2015年12月完成股改,成立了宣城市巷口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00万元,经营的业务包括厂房租赁、劳务中介、物业服务等多个方面。股份被分为集体股、人口股和贡献股。今年7月,根据去年集体经济盈利情况,巷口桥村进行了第一次股改分红,80万的集体经济利润分配给了所有村民,最高一户分红达3916元。巷口桥村也被称为“宣城市股改分红第一村”。
巷口桥村的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分红,而且村里还完善了包括新农合代缴,重大疾病补助,意外伤害补助,学业奖励等在内的10大项村级惠民政策,2016年村级惠民政策支出超过40万元。“村里的孩子上大学、考研、读博,村里都有1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金。”
村里盖起上万平方米厂房
分红的钱从哪里来?村党支部书记祖朝娟告诉记者,巷口桥村位于宣城城区北郊,为支持周边企业和宣州区经济开发区建设,自2006年至今年7月,全村已有80%以上的土地被征收。村集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获得了相应补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这笔钱怎么用,有的村子处理方式是把钱直接分给村民,从短期来看,大家确实拿到了钱,但是很多村民把这些钱用来吃喝玩乐,没过多久就挥霍一空,自己则变成了上班无岗、就业无技、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日子过得反而不如以前。
2008年,巷口桥村成立集体企业,在宣州经济开发区取得50亩工业用地使用权,自2009年至2014年,陆续投入一千多万元建设了1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主营厂房租赁业务。在厂区,祖朝娟很自豪地指着一排排厂房,“我们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只要有一点钱,就拿来盖一点厂房,现在还盖起了一幢四层的写字楼,厂房租给一家建材企业生产石膏板,写字楼租给一家建筑公司办公。”目前年租赁收入超过132万元,这笔钱给村里进行分红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城中村变身现代化小区
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是一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整齐的楼房,四周的绿化,小区中央的广场,让人完全想不到这曾经是个城中村。 2016年,村集体收入由2013年的10.5万元增至628.4万元,增长近60倍,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3年的5245元增长至18379元,增长了三倍多。
2013年,花园村招商小组决定利用已经竣工的村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打造养老服务项目——幸福花园老年公寓,同时,全球首个以“音乐艺术”为主题的连锁酒店与花园村达成合作意向。2016年8月,老年公寓、酒店和金色宴会大厅三个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当年底,公司实现了总营业额1100余万元,净利润504万余元。三个项目不仅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还新增近200个就业岗位,将外出的失地农民拉回了本土。
花园村
自己当股东 年年能分红
与巷口桥村类似,2013年,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在全省率先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村党支部书记兼董事长李开富介绍说,2008年,花园村就正式提出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实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自主经营实现村民分红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3年5月28日,花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花园村的村民在当天领到了两个特殊的红本——花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证》和《股权证书》。2014年5月,合作社转型升级,安徽花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注册成立,经营涉及酒店、餐饮、零售和加工等多个领域。 2014年5月,原先合作社股东随之成为公司股东。
据介绍,花园村把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变“共同所有”为“按份共有”让村民成为股民。 2013年3月经清查符合条件的股民共1153人,花园村总资产量化金额1973.68万元,折合成19万股,按每人157股分配给各村民。过程公开透明,真正实现利民惠民。
花园村还作为全省唯一受邀村级组织参加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发展集体经济研讨会,成为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学习借鉴的典型单位。
“两改”“三变”让农民生活更好
近年来,宣城市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以下简称“两改”“三变”),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2016年,宣城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6254.28万元,比上年增长28.1%;投资收益87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79%;452个村经营收益达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空白村由2015年的237个减少到16个。通过抓“两改”促“三变”,进一步放活了农民土地经营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带来的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2016年宣城市农民可支配收入达13379.4元,比上年增长8.7%。“三变”改革已成为***的重要途径。通过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为贫困户持有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的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收益分红;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以自有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脱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解决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2016年全市扶持13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资金776万,带动5536户贫困户共计9136人。
记者苏艺文/摄
新闻推荐
新的学年伊始,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作为一名宣城小记者,在你的记忆里,有哪几位老师让你印象深刻。适逢教师节来临,你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老师们说?为此,我们特举办“老师,请听我说...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