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工棕扇:巧手编出幸福来

皖南晨刊 2017-08-09 13:05 大字

◇李大虎 特约记者 李耀华 文/图

炎炎烈日,记者慕名来到素有棕扇之乡美誉的宣州区水东镇王胡村。在村民王同军家,10多名棕扇编织女能手聚集在一起,只见棕叶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一把把形似桃心的棕扇编织成形。这些棕扇将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农村妇女闲时创业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据了解,王胡村的棕扇历史悠久。早在抗战时期,川军52师驻扎该村一带,看到当地原材料极其丰富,利用空闲向何凤英等村民传授棕扇编织技术,之后何凤英等人再将此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村传村、户传户,棕扇编织逐渐繁荣起来,一直延续至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百姓夏日消暑都离不开扇子,家家户户都备有几把扇子,有棕扇、蒲扇、纸扇、布扇、鹅毛扇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几乎家家备有电扇和空调。手摇的蒲扇、芭蕉扇等大多下岗了。然而,随着水东镇旅游的不断升温,在扇子逐渐被淘汰的情况下,具有特色工艺的棕扇,逐渐成为游客喜爱的避暑消夏用品、工艺品。

村民王同军介绍,棕扇的编织分为采叶、择叶、蒸煮、晾晒、漂洗、除茎、分割、编织八道工序。其中,比较关键的工序是漂洗,一般漂洗次数不能过少,少了棕叶不白;也不宜过多,否则粽叶容易发黄。要根据材料质地决定漂洗次数,以期成扇达到上好品质。

有着30多年棕扇编织经验的黄芳华,常年编织棕扇,丈夫则负责全村棕扇的收购推销。除此之外,外地经销商定期上门收购,产品远销江浙沪、本省芜湖等地,供不应求。近几年,全村涌现了黄双平、陈爱菊、段佑珍等上百名棕扇编织女能手。

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棕扇产业的发展,力争做大做强,将王胡村、小胡村、袁村、南阳大王村等自然村的棕扇编织,进一步扩大编织规模,提高产品规格,增加产品品种。让王胡村的棕扇编织,通过电商平台和扩大旅游市场等方式,让棕扇产品逐步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晾晒棕条。

棕条在编织者手中上下翻飞。

两名编织女能手展示自己的产品。

编织棕扇时的场景。

新闻推荐

义演义卖爱心助力寒门学子

义卖现场。本报讯(团宣文/图)日前,团市委、市工商联在市区星隆国际广场举办了全市“栋梁工程·光彩助学·圆梦大学”义演义卖爱心助学活动,活动由宣城中学团委承办,近千名市民参与其中。这已是团市委...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