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宣板西瓜的转型升级之路

宣城日报 2017-07-22 01:04 大字

从普普通通的农产品到远近闻名的地方名品,从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到连片规模种植,宣州区向阳办事处宣板西瓜专业合作社历经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自我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并实现“三级跳”——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栽培

宣板西瓜的原产地在城郊的宣州区向阳办事处板桥村凤冲组。上世纪90年代初,穷怕了的板桥村民在地方能人的带动下,开始在房前屋后、边角地块种植西瓜,由于缺乏技术,致使西瓜病害多、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后来,在科技示范户、现为合作社社长朱正洲的带领下,板桥村民主动加强与苏皖两地农科院所和高校的对接,逐步摸索掌握住了西瓜栽培一整套技术,特别在西瓜新品种引进上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取得良好效益。“新红宝”、“西农八号”等西瓜新品种就是那个时候引入的。

在朱正洲等大户的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下,尝到种瓜甜头的板桥村民纷纷向山场进军,开荒种瓜,昔日的荒山秃岭再现片片新绿,呈现出“家家户户都种瓜、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火热场面,户均西瓜种植面积由半亩发展到两亩、三亩,甚至十几亩,西瓜也从农民附带的副业发展到增收的主业。据了解,板桥西瓜种植面积高峰期一度达到1.3万亩。

从追求产量到注重品质

经过数年的风雨历练和摸爬滚打,板桥村民逐渐认识到,单纯地追求西瓜规模和产量,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只有坚持品质至上,走优质优价之路,宣板西瓜才有出路、才有效益。为此,在西瓜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瓜农们不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而是突出精耕细作、精细管理。在土壤选择上,偏重选择红黄沙性土壤且昼夜温差大的山场。本地山场开发完后,他们又通过与林业承包大户合作,采取互惠双赢、林下发展方式,在水东镇稽亭村、世纪生态园、二分场等处租地3000余亩发展山地瓜。在基肥使用上,采取腐熟发酵的鸡粪肥和菜籽饼肥,不用化学肥料,保证西瓜的糖分、口感和品质。在栽培方式上,安排“一瓜一稻”、“一瓜一经”、“一瓜一菜”种植茬口,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不断增加瓜农们的种瓜收入。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板桥西瓜的面积和产量虽较以往略有下降,但亩均西瓜种植效益却明显上升,特别是西瓜的正品率达98%以上,基本杜绝歪瓜、空心瓜。仅以今年为例,首批西瓜上市批发单价达到每市斤2.5元,零售单价达到3元,瓜农们亩均西瓜纯收入更是高达5000—6000元。

从特色产业到品牌经济

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品牌”上下功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宣板西瓜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经营之路。在品种上推陈出新,先后试种新品种20多个,每年保持新上2个新品种。在瓜地选择上坚持换茬、轮作,客观上减少了西瓜病害的发生。合作社每年都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周边西瓜行情进行调查摸底、认真研判,确保不盲目种植,最大程度规避市场风险,避免“瓜贱伤农”现象发生。

正是由于各方面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有效,宣板西瓜专业合作社一举通过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的申报和验收,并积极打响“宣板西瓜”绿色品牌。据朱正洲社长介绍,如今板桥西瓜足不出村就能卖上好价钱,甚至比城区市场价格都要高出一些。许多私家车主“舍近求远”,慕名驱车赶到板桥买上几个大西瓜带回家。更有不少家长利用节假期带上孩子到瓜地采摘,体验一番别有风味的劳动乐趣。

新闻推荐

最美的风景是文明

当前,宣城市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一浪高于一浪,虽然进入三伏,全市上下作风不松、干劲不减、齐头并进、争先恐后。笔者认为:一座城市之最,美在哪里?美就美在城市健康发展的内涵里,美就美在人与城市的完美...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