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喧天“闹”皖南
“我的夫徐文进读书为本,所生一子细宝儿娇生……”12月10日下午,在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渔村马灯广场,细腻婉转的皖南花鼓戏《荞麦记》唱腔悠悠而起,皖南花鼓戏剧团的演员们“粉墨”登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赶来观看。村民黄朝智在家吃过午饭,就带上小板凳赶到广场。“花鼓戏我打小就喜欢,好看也好听。现在农闲,村里组织看戏多热闹啊!已经唱了5天了,每天两场,我都早早地赶来,来晚了怕没位置嘛!”同样慕名而来的还有来自南京高淳的游客李向民,“入了冬,听说这里有演出,我们专门来这里,看了皖南花鼓戏、品了渔家菜,体验了地道的渔家生活,更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起源于湖北花鼓调和河南灯曲,百年前因战乱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当地民间小调融合,后又受到徽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影响演化而来。因剧目多取材于生活,贴近群众,深受大家的喜爱。
“入以后,特别是‘大雪’之后,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邀请剧团唱戏,不仅丰富文化生活,带动当地文旅发展,更能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走在宽阔平整的马灯广场,湖滨村党总支记李祥贤介绍,“之所以叫马灯广场,除了皖南花鼓戏,小马灯也是我们‘活态传承’的重点。”上个月,湖滨渔村刚举办了首届小马灯非遗文化亲子游活动。湖滨小马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以《三国演义》为背景,表演阵法有运马、跑阵、摆字三种,是每年入冬以后当地农民们喜庆丰收和欢度春节的重要民俗表演。20多个孩子装扮成三国人物,画上花花绿绿的脸谱、套上竹篾扎成的小马灯、拿上令旗和小马鞭,随着鼓点变化,在广场上策马奔腾,如同沙场点兵一般,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近年来,飞鲤镇充分挖掘当地乡土风情和文化内涵,保护现有古宅、古树、古庙,发扬以皖南花鼓戏、小马灯为代表的“一戏三灯”传统非遗文化,把乡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画卷。飞鲤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潘荣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打算将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入融合,让非遗游与皖南花鼓戏、小马灯等非遗传承深入结合,把文旅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置入飞鲤镇乡村产业发展链条之中,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重获新生。”
新闻推荐
近年来,郎溪县飞鲤镇加强环境整治和功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还未走进湖滨渔村中心村,村口高高...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