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精雕细刻传神韵

宣城日报 2019-06-22 07:18 大字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木雕第十代传承人丁峰,是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民间文化传承人,从15岁开始学习木工,他的木雕独具特色,花鸟人文,虫鱼鸟兽无所不在地镌刻在其木雕之中,表现得惟妙惟肖,受到众多人士喜爱。

坚守一颗匠心

走进丁峰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大大小小的木材,在工作台上,一幅长约1.5米、宽约0.8米的《五龙戏珠》牌匾引人入胜。只见,上面的纹路细腻、生动,五只龙争抢龙珠,交织盘绕,不分高低,盘踞在红木之上,仿佛就要飞跃出来。丁峰告诉记者,这幅《五龙戏珠》经过选料,画样,打样,粗坯雕,细坯雕,修光,打磨,开脸,平凿拉丝等多道工序,创作时长达半年之久,现已进入尾声。

这幅作品只是丁峰几十年创作生涯的一个剪影。他苦心钻研,不断创新,始终怀着一颗匠心。当初创作《灵芝纹太师椅》时,他一次次画图、实验,尝试了30°、45°、60°等不同角度的榫头,正是他下苦力、肯钻研才让他不断进步。

据了解,1983年,郎溪县毕桥镇受到洪水侵害,刚刚初中毕业的丁峰,因为家里穷,便放弃学业,独自出门学手艺——木匠,“那时父母让孩子出去学手艺,既能有一技傍身,又不至于饿死。”后来,家具行业进入平板家具时代,不再需要雕刻。但是,丁峰依旧放不下老式家具的雕花技艺,儿时老师傅朱圣峰雕花的场景,历历在目。于是,他便开始四处打听朱师傅下落。终于,丁峰在宣州区洪林镇孙家边寻得朱师傅。当天,他便带上了烟酒上门,拜师学艺。朱师傅告诫他,“木雕是个辛苦活,不仅要耐性,还要有天分。”

“既然想学木雕,就得从各方面下功夫钻研,美术、书法都得会,”丁峰说道。从选料、设计图

案、再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含糊。丁峰白天跟着师傅学手艺,晚上回家自学绘画。在学艺面前,丁峰有一股“傻”劲,面对困难,从不后退。为了精益求精,他每天苦练10多个小时,指头磨出了茧,眼睛看花了,也不肯休息。他也是师傅十几个徒弟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个。

非遗传承未来

艺术创作,并不是闭门造车,始终是要走向大众,面向市场的;更要留下经典,走向未来。

2004年,为了让皖南木雕被更多人欣赏,丁峰举家搬迁至宣州区,适逢当时宣城市成功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丁峰带着作品参加了第一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

在旅游节上,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自此,丁峰信心更足了,他一直坚持学习,去全国各地参览,研究其他手艺人的作品。“这叫做‘开眼界’,要多去学学别人的长处,”丁峰告诉记者。在参览中,丁峰发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平凿拉丝”。他决心推广它,便为此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幸运地获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工艺精雕细琢,耗时耗力,“我前前后后也收了30多个徒弟,但是他们都觉得这个太浪费精力,而且来钱慢,之后都改行了,”谈到这里,他显得有些落寞。

作为皖南木雕“非遗”传承人,丁峰深感责任重大,“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我就让儿子、孙子学,我们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将这个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丁峰的儿子黄文胜跟着他学了十八九年,深得父亲真传。他也正积极探索传承方式,希望通过抖音、小视频等互联网手段,让更多人了解皖南木雕,让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送法进社区

近日,郎溪县法宣办联合县司法局、县法院、县发改委、县海事处等多家单位在北港社区以“谁执法谁普法谁开展法律服务暨法治...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