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一片传非遗

安徽日报 2019-06-12 07:18 大字

这位古稀老人不遗余力发掘、恢复和传承当地“幸福人灯”“小马灯”非遗文化项目,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被评为今年3月“中国好人”——

近日,记者来到宣城市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北埂头村民组,只见“村村通”水泥路干干净净,远山层峦叠翠,近处农田、虾塘一览无余。村民文化广场修整一新。广场活动室内,五彩的戏服、自带灯光效果的头冠整齐地摆放在柜子里,15匹竹扎小“马”置于里间案头上,对应的名牌上写着“赵云”“张飞”“关羽”等等,依次排开、纤尘不染。73岁的徐德华老人正和北埂头小马灯灯会“领导班子”成员们商量着今年“小马灯”的培训事宜。“今年的‘小马灯’,更要继续热热闹闹办起来!”徐老说。

“小马灯”重现小村

今年春节期间,“小马灯”让北埂头这个静谧安宁的皖南小村落热闹非凡。大年初一,在村文化广场,11岁的徐凯阳与其他29位小朋友一起表演“小马灯”,为村民们送上新年祝福。徐德华帮着孩子们整理戏服道具、描眉画脸。

北埂头“小马灯”是郎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50余年。演出时,孩子们扮演的三国时期的蜀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物轮番上阵,另有报马、财神、麒麟等送福纳祥。随着锣鼓声起,喇叭声动,文化广场被村民团团围住,水泄不通。广场中间,孩子们都画着斑斓脸谱,身着华美戏服。15个小孩饰“马”,腰绑竹扎小马,一手牵着马头,一手扬鞭,活泼可爱;15位“马夫”或执令旗,或舞花伞,翩翩起舞。表演阵势有运马、跑阵、摆字三种。特别是跑阵,形式多样,来回串花,令人目不暇接。当锣鼓打到“锵不隆咚锵”,30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刹步驻“马”,共同演化出“天下太平”等字样。孩子们鲜活灵动的演出赢得了现场阵阵叫好声。

“1981年和1985年,我们村玩过两次‘小马灯’,牵头的正是徐老。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小马灯’再也没有公开演出过。3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又能重现当年的盛况,在民俗声中过大年,真是很激动!没有徐老,就不会有‘小马灯’的今天!”“小马灯”灯会会长、北埂头村民徐爱平告诉记者。“消失了30余年,乡亲们又能看到‘小马灯’跑起来,跑出家兴旺、人安康的氛围和兆头,这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精华,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徐德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小马灯”到30多个自然村、集镇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这不是徐德华第一次重现当地非遗艺术。濒临失传的宣城市非遗“幸福人灯”也是经过徐德华的整理、发掘,于2013年春节重现在村民们面前。

历尽艰辛传承

徐德华的家位于北埂头,是一处不起眼的老房子。为了全身心投入到传承“幸福人灯”和“小马灯”中来,原本在郎溪县城帮忙带孙子的徐老搬回了阔别17年的北埂头老家。

“徐老做过老师和乡政府领导,品行有目共睹,我们相信他一定能让‘幸福人灯’、‘小马灯’重现活力!”飞鲤镇副镇长潘荣智告诉记者,“这些传统民俗艺术历来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如果这一批懂的人不在了,传统文化就真要失传了!”2012年,幸福乡撤乡,合并到飞鲤镇。那年春节,飞鲤镇书记和镇长来看望已经从幸福乡党委副书记岗位退下来的徐德华,请他出面组织“幸福人灯”。“幸福人灯”相传始于百姓纪念大禹治水成功,唐宋时期延续,明朝时兴盛,但自1987年起再无演出。

“我当时对‘幸福人灯’一知半解,压力很大。”徐德华选择首先去“拜师”。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找到两位会演唱“幸福人灯”的老艺人——62岁的王治安和83岁的徐大顺。

徐德华在自家小区菜市场支起了一张桌子,找来纸、笔和黑板,让王治安唱给他听。王治安每唱一句,徐德华就记下来,写在黑板上,让学员们对着黑板学。大家很快就学会了30多首歌。2013年春节,消失长达20多年的“幸福人灯”重新演出。

2018年,飞鲤镇党委“三顾茅庐”,再次请徐老“出山”重整“小马灯”。“一开始我也犹豫,这么多年没有玩灯了,但乡亲们总是问我啥时候把‘小马灯’玩起来。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就要尽全力!”徐老又一次站了出来。

“‘小马灯’之所以‘小’,玩灯的都是小孩子。”徐德华告诉记者。去年4月7日,北埂头村民组专门召开了村民大会。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村里所有符合年龄、身高条件的孩子,不论男女,全部参演“小马灯”。村民的无条件支持,给了徐德华莫大的鼓励。县、镇两级政府率先给予了项目和资金支持,徐德华也带头捐款。“去年县财政通过‘一事一议’工程项目补助了8万元,飞鲤镇党委、政府拨款1万元,加上‘小马灯’社会筹款3万元,翻新了村文化广场和活动室,作为‘小马灯’传承的主场地,现在也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徐德华高兴地说。

为了节约经费,徐老去县城对接“小马灯”事宜时,选择一条迂回的路线——从北梗头步行50分钟到东夏,再转两趟公交车到县政府,“从北埂头包车到县里来回要70块钱,坐公交只花10块钱。”

没有当年跑灯的阵势图,徐德华便根据回忆,一笔一笔,手绘出厚厚一册阵势图。没有服装道具,徐德华便到外地订做,订做不到的,还发动老伴张芳娣帮忙缝制。没有运作的组织,徐德华就联系当地村民组长组成了“小马灯”灯会,还请来了曾经在学校的老同事、74岁高龄的李洪镇做顾问。

从去年7月5日开始,每天早上从6点半到8点半,徐德华都陪着孩子们排练,讲解动作要求。经过暑假20多天的集中训练,去年国庆期间,“小马灯”终于再次绽放于世人面前。看到群众欢迎的场面,徐德华热泪盈眶……

乡村振兴再出发

“飞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农旅资源方面有万亩茶海、万亩芡实、万亩小龙虾、万亩南漪湖面,传统民俗文化方面有‘一戏三灯’。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发展的品牌效应,促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潘荣智介绍,飞鲤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在代表性传统民俗文化中,皖南花鼓戏为国家级非遗,“幸福人灯”为市级非遗,飞鲤“小马灯”为县级非遗。潘荣智告诉记者,拟在今年国庆期间,开展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主的汇演活动,进一步打响地方文化特色品牌。

去年10月,在郎溪县旅游文化节飞鲤分会场上,“小马灯”在南漪湖畔的福寿岛表演,吸引了7000余人观看。今年春节,“小马灯”走出飞鲤,来到新发镇表演时,现场观众人头攒动,吸引了近万人观看。

近年来,围绕着如何让非遗等当地特色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促进乡村振兴,郎溪县建设民俗文化村,成立民间文艺推进会,打造“非遗”展示场所3处,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授艺600余人,将地方性的民俗文化融入灯光秀、实景展演等旅游活动中,推动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7个、市级10个、县级14个;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

“如今政府大力支持传承非遗,我的干劲更足了。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旅游产业提升,在保持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传承好我们的非遗文化。”徐德华动情地说。

题图:“小马灯”表演现场。

朱媛媛摄

新闻推荐

“天生一对”即开票添彩5·20

5月20日,简称“520”,谐音“我爱你”,因而被当下年轻人称为“表白日”。这一天,除了朋友圈爆晒甜蜜恩爱外,郎溪县民政局婚姻登...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