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华:留住非遗“根” 守住文化“魂”

宣城日报 2019-05-27 10:36 大字

5月22日上午,在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北埂头的马灯堂里,70多岁的徐德华正拿着一个小马灯头饰细细掂量,并与小马灯协会成员商量着制作细节。

“去年我们定做的这些头饰还是重了一些,小孩子戴在头上跑一天灯太累,今年我们得把头饰制作得轻一些。”在暑假到来之前,虽然小演员们都忙着在学校里学习不用排练,但是徐德华却一点都不轻松,除了对前一年的道具服装进行检查和修补以外,他还要对小马灯的剧本进行整理和创作。通过徐德华坚持不懈的努力,北埂头小马灯在2019年春节期间的巡演达到上千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他发掘和整理的幸福人灯也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多年来,徐德华不顾年事已高,东奔西走,对非遗传承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3月,徐德华当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手抄传唱发掘幸福人灯

郎溪县的原幸福乡是徐德华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这里有一种叫“车连轿灯”的幸福人灯,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成功组织的民俗展演。幸福人灯起源于唐宋,兴旺于明清。但是从1987年开始,幸福人灯的表演逐渐消失,传承也成了很大的问题。“幸福人灯是郎溪唯一一种人灯,和小马灯等民俗项目有着很大的不同。”徐德华告诉记者,从原幸福乡政府退休后不久,飞鲤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就上门找到了他。“他们希望我出面,能够把已经消失二十多年的幸福人灯重新发掘出来,并组织一个表演团队。”

把一个源于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消失了二十多年的民俗项目重新发掘出来谈何容易。徐德华不辞辛苦找到了仅存的两位幸福人灯老艺人,请他们作为指导老师并开始组织演出队伍。“幸福人灯以唱词为主,不但要求身体好,还要嗓子好,需要一定的天赋。”找好了老师,接着就是找演员,徐德华在原幸福乡的老街上支起了一张桌子,开始“招兵买马”。听说徐书记要找人演出,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有30多人报名参加。虽然人数够了,但是让徐德华头疼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幸福人灯角色比较复杂,包括了小生、花旦和丑角等诸多角色,而且它的曲子都是用当地的方言发音,很多村民学不会。”徐德华发现很多村民学了一个多星期,但是一支完整的曲子都唱不出来。10多天的时间,原本30多人的队伍,就剩下了十多人。最终徐德华找来了纸笔,让老艺人先唱给自己听,将老艺人的唱词一篇篇地记录下来,然后在抄到黑板上,让村民们看着黑板学唱词,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最终大家都学会了幸福人灯的30多首歌曲。(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姚村乡: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郎溪县姚村乡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做足文旅融合发展文章,以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口袋鼓起来,不断满足...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