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张冬云: 建议将宣城纳入 省际区域中心

安徽商报 2019-03-14 01:00 大字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机遇期。”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张冬云表示,宣城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与长三角融合发展贡献力量。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冬云建议,国家在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将宣城市纳入省际交汇区域中心。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张冬云还建议在宣城市设置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加快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过去说的是‘宣城要融入长三角’,而现在宣城人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长三角’。”张冬云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宣城清晰地认识到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社会事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不足也成为宣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强大动力。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宣城与上海、杭州、南京将实现“一个半小时生活圈”;2018年,宣城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2019年宣城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中,有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得益于深度融合,2018年宣城GDP在安徽省内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中均前移1位,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均位居省内前列。

张冬云说,正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托苏皖合作示范区,在江苏省溧阳市和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县和广德县、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上海白茅岭农场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打造跨区合作、绿色发展样板区。

为此,张冬云建议尽快启动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利用上海市在安徽最大的飞地——白茅岭农场,在宣城市规划建设基地核心区和起步区。他认为,在宣城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核心区,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张冬云表示,随着商合杭高铁与沪苏湖高铁建成联网后,宣城中心城区可进入沪宁杭90分钟通勤范围,宣城内引外联、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在宣城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基地核心区,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有力的要素支撑。“以土地为纽带,上海市白茅岭皖南农产、江苏溧阳监狱与郎溪县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且两省市在郎溪‘飞地’的部分区域与郎溪县城和郎溪经济开发区紧邻,并已规划为开发园区或城市发展区。”张冬云说。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上海2个农场(白茅岭、军天湖农场)、1个基地(上海航天局的“603”基地)、1个汽车试验场(国内最大的上汽通用汽车广德试验场)位于宣城市境内,宣城具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现实基础。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宣城市空气质量常年处于全省前3位,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全省领先,去年入选全国12个2018美丽山水城市。张冬云介绍说,宣城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旧村改造为主,保留并突出村庄特色。2018年,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传统村落36个。同时,宣城市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年均超1亿元,人均50元以上,农村地区80%以上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宁国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县(市、区)。

张冬云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让农村越来越能留得住人,也让农业越来越吸引人。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乡村产业、农业科技、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三农”方面投入力度,资金投入要向中西部地区、向困难地区倾斜,以减轻当地财政压力。地方债务限额在民生领域应考虑有所放宽,更好支持“三农”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安徽商报融媒体特派记者 武鹏 姜志远 文/摄

新闻推荐

宣城市普查办 齐头并进 重在质量

2018年11月下旬,宣城市会同第三方对全市的普查数据进行了核查,完成全市8424家工业源和266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审核工作,...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