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福会:唱响皖苏文化交融曲

宣城日报 2019-02-16 10:36 大字

庙里的神像。着戏服的演员。巡演的队伍。

前些年,每到农历年正月初八,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街道上都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民俗文化活动“降福会”盛大上演,胥河两岸、苏皖两省的3000多名村民身着彩衣、敲锣打鼓,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现在,“降福会”集中出巡的时候,不仅成为当地群众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也吸引了省内外多地的民俗专家、摄影爱好者,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

祭祀英雄

走进郎溪县梅渚镇定埠的“定埠民俗文化村”大门,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门左侧的降福庙。在降福庙的左侧,伫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1994年降福庙大殿建成时降福总会的成员名单,其中29名总会成员的名单已经有十多人的名字涂成了白色。“这些人都是为我们降福会的传承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名字涂成白色,就说明这位成员已经过世。”降福总会会长吕贵宝告诉记者,民俗活动最重要的是传承,每一位老人的去世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走进降福庙的大门,正对面供奉着张巡的神像和“东平大帝之位”的排位,23位将领的面具则从左右两侧一字排开。举行降福会活动时演员穿着的戏服和高头大马等道具,则单独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记者注意到,这些马匹制作的非常精致,一些马的马腿还能够跟着滚轮的转动前后摆动。吕贵宝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些神像、排位和面具的来历,以及降福会悠久的历史。

吕贵宝告诉记者,“降福会”又称“苏皖降福总会”,已经延续数百年的时间,老百姓也称之为“出菩萨”。这是胥河两岸民众纪念张巡,祈福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重要民俗活动。在清代同治年间,胥河南岸村民从北岸东坝引入了对张巡的祀仪,成立了“苏皖降福总会”,并建有祠庙。抗日战争时,定埠降福庙毁于战火。至1990年,两岸部分传统民俗活动才得以恢复,并在1995年重新组织了建国后的第一次降福会祭祀活动。在苏皖两地村民举行的“降福会”上,扮演张巡、许远及部下殉难战将共24组,每组1将,各组40-50人不等。参与降福会的村民可达3000人之众,前来观看的群众更可达到近十万人。

在举行降福会当年的正月初六至初七,由扮“报马”的两位村民,手中各敲一小锣,每天三次分别在街头、村院通知神会已临,提醒各家各户作好迎神准备。出会当天,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24支巡演队伍身着古式服装,由顶盔披甲的“张巡”带着23名“将军”,犹如出征般,连绵三公里,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巡演队伍所到之处,吸引了无数乡亲驻足观看。全队由梅渚镇定埠民俗文化村出发,沿定埠、桠溪街道及所属村落依次进行,走街串巷,家家户户在门前焚黄纸、清香,以求平安顺遂。

皖苏交融

“1995年举行的降福会是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降福会,当时村里的老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看过降福会了,他们看到多年后再次举办的降福会激动地热泪盈眶。”吕贵宝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就在村里工作,他从小随舅父王庆荣学习小马灯的演跳和大小锣鼓的演奏,精通小马灯、大小锣鼓技艺的全面表演及演奏。早在1970年他就开始着手重建“降福总会”,并筹资三千元买三间民房做活动室。在他开始组织收集降福会资料的时候,村里有几十位当年参演过降福会的老人,还记得降福会出演的项目和内容。“最担心的就是祖辈的东西会丢掉,我们得把他传下去啊!”这也成了村里降福会成员们的心病,大家开始一点点的搜集文字和图片材料,最终将降福会重现在世人的面前。

吕贵宝在1998年任村支书时征地20亩,集资15万元,开始筹建“民俗文化村”,随后又建成“马灯堂”、“祠山庙”、“观音堂”和“万福楼”,并盖起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等。在这每一次的筹资建设中,吕贵宝至少拿出5000元以作示范,付出两个月的时间和心血,关键时刻甚至临场指挥。民俗文化村的建成让降福会等民俗文化有了根,为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普通的非遗项目有着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不同,降福会横跨了皖苏两省的胥河两岸。其中南定埠村隶属安徽省郎溪县,北定埠镇属江苏省高淳区。古为吴域,南宋末有越人迁入定居,吴越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11组神将由高淳县桠溪镇镇南、胥河、镇东三个行政村内各自然村分村集资妆扮,另12组神将由郎溪县梅渚镇定埠、周家、中房、桃园四个行政村内各自然村集资妆扮。降福会的举行,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更是加深了苏、皖人民的文化交流与互信,加深了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

传承创新

在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和互信的同时,降福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作为皖南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降福会在2007年8月被列入“宣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降福会也在不断地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们定埠民俗文化的集中展会。从1997年开始,我们降福总会决定把小马灯、大小锣鼓和龙灯等表演加入到降福会中,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我们定埠的民俗文化。降福会也给这些民俗表演提供了展拓、出新的大好机会。”吕贵宝告诉记者,现在的降福会上,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小马灯”、“打飞叉”、“人人车”、“挑花篮”、“打莲湘”、“踩高跷”等,按既定的顺序,穿插行进于队列之中。巡游队伍中还会穿插有龙灯、腰鼓等多种其他表演,其中大小锣鼓和小马灯同样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及未来,吕贵宝坦言,降福会的变革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从去年开始,降福会从原本的一年一次,改为每逢“大年”才举行。“这样不但减少了各村的压力,也避免了村民和游客的‘审美疲劳’。”同时,以降福会为引,以定埠民俗文化村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在计划之中。“我们最终是希望在展现我们本地优秀民俗文化传统的同时,将吸引来的游客留下来,在这里吃,在这里住。让民俗文化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为本地的旅游产业做出贡献。”

新闻推荐

疲劳驾驶酿事故

1月19日6时35分许,宣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一大队接110指挥中心电话指令:G50沪渝高速郎溪往宣城方向3公里左右,一辆大货车...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