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酒杯2018年“宣城好人”事迹介绍(11月份)
宣州区澄江街道城北社区居民唐月山
唐月山出生于1949年10月。1992年初,妻子佘敦美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腰疼、头晕、全身浮肿,时常莫名其妙地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总难降下来。最初在医院诊断为肾结石,经治疗仍未好转,再次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妻子的病情已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只能办理了内退,回家休养。为了给妻子看病,唐月山不得不继续在原来的单位上班,奔波在异地他乡。他加班加点、省吃俭用,几乎将所有的钱拿出来给妻子看病。但看病的费用犹如无底洞,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就欠下了8万多元外债。1997年,因为佘敦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逐渐从能做轻活,到只能煮饭料理家务,最后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唐月山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回到家里独自承担起照顾妻子的重担。唐月山拾起女儿学医时的课本,认真研究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总结日常陪护的方法经验,为妻子搭配好合理的营养饮食。尿毒症治疗期间,患者的情绪会经常发生剧烈变化,唐月山为此经常陪妻子家长里短,使妻子的心情保持舒畅。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佘敦美的病情一直控制得比较好。2004年3月,佘敦美开始在宣城人民医院透析治疗,透析的费用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巨大的经济压力再次使坚强的唐月山几近崩溃,但看到妻子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他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煎熬,在妻子面前始终保持开朗、坚强的外表。为了省钱,每次妻子去医院透析,唐月山都会用自行车推着妻子来到公交车站台,送妻子上车,自己骑自行车赶去宣城人民医院,妻子透析结束,他又用自行车推着虚弱的妻子搭上回家的公交车,然后飞快地骑车赶回家门口的公交车站台,推下车的妻子回家。如此反复,二个轮子和四个轮子的赛跑,十多年来无数次上演,并将继续下去。目前,佘敦美的病情一直控制得比较稳定,可以独自在周边散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郎溪县民政局救助站
站长夏兵龙
1983年,18岁的夏兵龙背上行囊走进部队。1985年,年轻的他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失去了双腿,荣立二等战功并被评为三级革命伤残军人。1986年底,伤情基本恢复后,夏兵龙选择了退伍回乡。按当时的政策,他将由国家终身供养。但夏兵龙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他的一再要求下,郎溪县委县政府将他作为特例,安排到县民政局工作。在民政局上班后,夏兵龙先后从事过四五项工作,每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如今身为流浪人员救助站站长的他,更是在工作岗位上成就斐然,别人无从下手的流浪人员,他一出马准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凌国根是夏兵龙接手的一位比较棘手的流浪汉。夏兵龙回忆道,“他喜欢自言自语,讲话也听不清,完全无法沟通,后来我们把他送到县精神病院,经过诊断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从此凌国根成了夏兵龙的“牵挂”,有事没事夏兵龙就往精神病院跑,跟凌国根聊聊天,帮他活动活动筋骨。也不知跑了多少次,突然有一天,凌国根告诉夏兵龙他会写字,并工整地写下“林国根”三个字,就是这三个字让夏兵龙看见了曙光,在夏兵龙的慢慢疏导下,他居然写出了一个地址“绍兴县管墅乡周东村”。他立马拨通了绍兴民政局的电话,可那边的人说并没有这个地方。他又开始在网上查,确实查到了这个地址,只是撤乡并镇改了名。于是他决定带上凌国根的照片去绍兴开展实地调查。2014年12月9日,夏兵龙带着同事们开车来到绍兴,来不及休息就挨家挨户开展了地毯式询问,年轻的同事觉得夏兵龙疯了,在他们看来这种大海捞针的事根本不会有结果,果然一天下来他们一无所获。但夏兵龙仍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鼓励同事拿着照片继续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村里遇到一位40多岁的社区老工作者,她看到照片的时候,愣了几秒,惊讶地问:“他还活着”?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夏兵龙很快见到了凌国根的弟弟凌国友,他一眼便认出照片里的人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哥哥。12月23日,弟弟凌国友来到郎溪县接凌国根回家。如果说一次是运气,那么多次的好运就是夏兵龙不断努力的结果。帮助走失17年的流浪汉孙帮林找到家人、帮助走失15年的张星英老人找到家人,多年来,夏兵龙已经成功帮助了4名走失10年以上、查不到身份的人找到了家人。
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
村民徐德华
徐德华是原郎溪县幸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退休后走上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故事要从2012年春节期间说起,那时徐德华已经退休在家,幸福乡也在那年的撤乡并镇之中合并到了飞鲤镇,当时飞鲤镇的书记和镇长找到了徐德华,希望他能出面,把“幸福人灯”再组织起来。幸福人灯又叫“车连轿灯”,相传起始于百姓纪念大禹治水成功,唐宋时期延续,明朝时兴旺发达,在当地十分流行。但从1987年起,幸福人灯便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徐德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传统文化恢复起来。说干就干,徐德华在所在小区的菜市场支起了一张桌子,开始“招兵买马”。听说徐乡长要招人演出幸福人灯,短短几天,便有30多名附近的群众踊跃报名。在大家的努力下,2013年春节,消失长达20多年的幸福人灯再次出现在了村民面前,之后的几年也多次演出。对当地的幸福人灯进行挖掘和保护之后,徐德华本可以好好歇着了,但他又和村里人商量,希望将当地的百梗头小马灯恢复。在取得了一致意见后,徐德华和村两委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与村里的村民组长、学校老师一起组成了马灯协会。在经费上,徐德华带头自发捐款,村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同时向镇政府、县文旅委积极争取支持。为做好这件事情,徐德华从郎溪的家搬回到了阔别17年的百埂头老家。百埂头小马灯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解放后便逐渐式微,自从1985年玩灯后,几十年都没有玩过了,徐德华找来村里跑过灯的村民当教练;没有阵势图,他便根据回忆,手工画出新的阵势图;没有服装道具,他们便到高淳、苏州等地,寻找订做演出用的服装道具,订做不到的,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由于马灯表演需要,徐德华经常需要跑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接,为了节约经费,他从百梗头步行50分钟到东夏,再转两趟公交车到政府。从4月份开始,徐德华等人开始着手选拔扮演马灯的孩子,他们最小的六、七岁,大的有十一、二岁,从7月5日开始,徐德华便带着孩子们每天早上从6点半一直排练到8点半。经过徐德华等人努力,小马灯在今年的10月4日成功进行了彩排演出,望着手拿彩旗、身着华服演出的孩子们,徐德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广德县四合乡焦村
村民赵启昌
赵启昌1939年出生,是一名优抚对象。他18岁参军,21岁退伍,参加过炮击金门战役,是真正上过战场的老兵。退伍后,他又被抽调至地质普查队任卫生员,由于当时条件落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被放射性元素轻微感染,身体欠佳。退伍以后的赵启昌一直在家务农,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一家人过得普通却幸福。前段时间,看到新闻上经常播出有人捐献眼角膜救人的事迹,作为“老革命”的赵启昌接受过党的教育,特殊的生活经历让他萌生了这个想法:别人能捐,我为什么不可以?赵启昌一开始决定捐献器官和遗体时,他的家人并不理解。赵老的儿媳妇王发萍说:“他自己很坚决,后来我们也想明白了,让他按自己的心愿走,让他高兴,这比什么都好,我们也就随着他。”赵启昌主动找到广德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签订全身器官捐赠协议。像是生怕工作人员会拒绝他一样,老人一遍遍地强调:“我每年都会进行体检,我的肝肾等器官都是好的,眼角膜也是好的,我看到电视上有说什么‘活体’捐的,如果那些对党有贡献的人有需要,叫我现在就捐给他也可以。”“他每次来领优抚金,都会对我们说,真对不起党啊,什么都没做,还月月来拿钱。”随行的乡民政工作人员介绍。老人说,能给别人的生命带来希望,是一生中值得骄傲的事。
宁国市青龙湾养护中心
主任张成根
张成根17岁跟着父亲到道班当临时工,那时的道班完全是手工作业,肩挑手扛、锹铲人撒,劳动强度大,但他丝毫没有退怯,起早摸黑,早上带着饭团上路,渴了就喝路边的山泉水。那时的沙石路面,灰尘很大,车辆驶过,扬起的灰尘漫天飞舞,他就用湿毛巾捂着口鼻扫三里多路。到了晚上别的同事都休息了,他常常拉着老班长请教养路经验,遇到技术上问题,常常揣摩到深夜还在思考。看似简单的浇油撒沙,他硬是站在沙堆面前反复操练,边练边琢磨,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硬是掌握了撒沙的本领。道班的工作,让他饱尝了养路工人的辛苦,常常弄得一身泥、累得一身汗,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反而更加坚定了以班为家、以路为业的信念。多年的公路养护生涯,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张成根积累了丰富的养护经验,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小修工程、熬油、驾驶他门门精通。原班里四轮拖拉机经常发生故障,影响养护作业,他仔细观察,把几个关键部位反复拆卸、安装、试验,并买来了维修方面的书籍,利用休息时间钻研机械维修技术,还专门跑到县城请教机修师傅。一旦小四轮发生故障,他很快就能修好,为班里节约了维修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到暴雨季节,山区公路会经常发生山体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016年8月,“海葵”台风袭击了宁国,县道凤板路发生了大面积山体塌方,被阻车辆排成了长龙。接到抢险命令后,张成根迅速带领抢险队员赶到现场,不顾个人安危,拿起了铁锹,第一个冲到了滑坡现场,塌方路面刚清理完又有新的泥石下滑。他果断调整抢险方案,将14人的抢险队伍分成2个排险小组,从两头往中间清理到晚上,他们就用手电、车灯照明,冒雨抢险,奋战到夜间11点,恢复道路通车。如今的张成根已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当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染白的老兵,他兢兢业业地在农村公路上辛勤劳作、敬业奉献30年,在他的日记上写着:“要当好一名称职的养路工,就要不怕吃苦,不怕劳累,要有舍家忘我的奉献精神”。
泾县恒兴矿业
负责人吕兴联
10年前,吕兴联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时,因政府发展经济,引进外商投资,在吕家村民组开办了恒兴矿业,吕兴联成为一名工人。他兢兢业业不断学习,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由一个农民工蜕变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儿子吕腾浩只身一人外出务工,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短短几年做到了电商界的翘楚,在当地是个有名的年轻企业家。父子俩富裕后并没有忘记百姓,一直想着要为百姓做点实事。陈塘村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到夜晚一片漆黑。吕兴联和儿子深思熟虑后,决定为村里的主干道安装路灯。据了解,工程前期进展并不顺利,一开始还受到了百姓的质疑。在吕兴联多次努力沟通后,村民们也开始支持,这条路长达6公里多,要均匀分布170盏太阳能灯,是个不小的工程。但吕兴联觉得,只要能给乡亲们的出行带来方便,能为今后全村发展带来便捷,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吕兴联不辞辛苦忙前忙后,在安装路灯的师傅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下,耗时两月余,终于170盏灯亮起了,现在散步再也不用担心路上有坑有石头了,方便安全多了。忙完路灯装置,吕兴联又想着村民们平时都是在水池、河塘边洗衣洗菜,晴天日头晒、雨天不方便,又出资6万元,给一个个水池、河塘边装上了雨棚。
绩溪县路氏农家乐的
负责人路思聪
2018年8月28日上午9点多钟,在家门口闲聊的路思聪突然听到有人高喊:“救人啦,救人啦,有人落水了”。路思聪顺着声音跑去,往河里一看,不得了,同村的高渭中老人不慎落水,眼看就要沉到河底去了。在这万分紧急之时,路思聪连衣服和鞋子都未脱就奋不顾身跳入水中,一把抱起落水者。因落水者个子大、身体重,路思聪用尽全身力量,才将他拖到水边。这时,陆续赶到现场的村民们也一起帮忙拖拽落水者,将其从水中抬到了岸上。上岸后,落水者昏迷不醒,路思聪又慌忙召集众人把他抬回家。高渭中的家人见此情景,一下懵了。“别看了,快去请医生来,快去,晚了就来不及啦!”家人一下回过神来,急忙请来医生进行急救,经过了大概两个小时,高渭中才慢慢苏醒过来。看到落水者清醒了,路思聪退出了人群默默回家了。两天之后,高渭中和家人一起来到路思聪家中,要感谢路思聪。原来,出事当天高渭中在石门上村下水清洗工具时突发头晕,失去知觉,一头栽进了河里,要不是路思聪及时救人,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为那天救人时路思聪的手机被水泡坏了,高渭中的儿子拿出钱,让他买部新手机,还带了些水果感谢他。“不要不要,这有什么呀,水果不要,钱更不能要了。我手机已经拿去修了,能修好,你别管了,快回家吧。”在路思聪的一再推辞下,高渭中的儿子收回了钱,把水果分给了在路家门口围观的村民。
旌德县旌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邵胜龙
2017年,拥有20年鲜花零售经验的邵胜龙决定在版书镇南关村打造“七里花卉基地”。就在公司刚刚建起不久,他便做了一个让人很诧异的决定——为村里的贫困户举行扶贫义卖,即将基地的部分花卉卖出的营业额全部捐给南关村的贫困户。第一届扶贫义卖活动于去年11月举行,准备的鲜花盆景一售而空,邵胜龙将义卖所得的4745元全部购买了米和油,第一时间送到了版书镇南关村的贫困户手中。公司才刚刚起步,为什么要去扶贫?邵胜龙回答道:“我曾经在一次创业大赛中承诺过,在创业的路上要平衡好财富和社会责任的关系,要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社会。”由于第一届义卖取得了较好反响,邵胜龙更加坚定自己的扶贫初心,于2018年10月16日国家扶贫日前一天举办了第二届扶贫义卖活动。与去年不同的是,此次义卖有多个爱心企业的加盟。活动当天,共筹集善款4万余元。如今,花卉基地成为旌德县扶贫基地之一。“我们基地共有20多名贫困户在这上班,身体有疾病的,就会安排一些给花除草、浇水的轻活;不能全天在这上班的,我们不强求,工作1小时就计1小时的工资,尽量让他们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做到有劳有得,多劳多得。”创业1年多以来,邵胜龙凭借20年积攒下的种植经验、包装技术、市场资源等,企业效益初显。在规划发展蓝图时,邵胜龙仍不忘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他说:“等南关村村集体经济项目引进来后,全村人都在我这入股,村民变股民,每年有10%的保底分红……我还想在未来5年中,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群众用自家土地种鲜花,我来提供技术和市场,土生花、花生金,让他们真正\‘旺’起来。”
市开发区飞彩街道开达小区
居民阮小红
2010年3月,阮小红正值壮年的丈夫徐德文被查出白血病,这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治疗花去了大额的医药费用,经过多次手术虽保住了性命,徐德文却卧床不起,丧失了劳动力。丈夫治疗后,阮小红每月还需去苏州给丈夫买药,光药费每个月就2000多元,全家的生活靠妻子阮小红一人做清洁工来维持。就在大家认为这个家要破碎的时候,阮小红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丈夫和整个家庭的责任。从那以后,刚刚40岁的阮小红又是照顾丈夫起居生活,又是起早贪黑干着又苦又累的清洁工工作,一边需要四处寻医找药为丈夫治病,一边又需要操心孩子的成长,但她没有过丝毫动摇。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家中唯一的女儿徐敏开始出现精神异常。阮小红独自带着女儿辗转南京、上海两地求医诊疗,经两地医院诊断,徐敏罹患精神类疾病。家里一下子出现两个不能自理的病人,阮小红不敢有丝毫马虎。丈夫的病情在她爱心呵护下一天天好转,慢慢可以下床走动,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了,女儿去往精神病院治疗的次数也慢慢减少了。一晃9年过去,原本一病不起的丈夫可以振作起来和家人交流,有时还能下床走路,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偶尔也能清醒地和她互动了,看着丈夫日渐康复的身体,看着女儿纯真的笑脸,阮小红累并快乐着。谈起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路,有着太多的心酸和苦楚,阮小红表达的没有怨言,而是感恩,每一位好心人的帮助,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回忆起自丈夫患病以来,周围左邻右舍对她的帮助,家里亲戚对她的关照,还有各种惠民政策的帮扶和支持,让她在这样的困境下一次次被温暖着,所以每一次她都没有放弃过希望。
市开发区天湖街道马村
村民卢明水
卢明水是一位70岁的老人。因为年事已高,且身患小脑萎缩,卢明水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经常需要吃药住院,身体消瘦非常,背部佝偻。今年10月份,同村60多岁的冯春兰老人在洗衣塘洗完衣物回家时,路过沟渠一不小心脚滑了摔进水里。因为年纪大了,老人无法凭自己的力气爬到岸上来,所以只能通过一声声的呼喊来引起来往村民的注意。此时正在家中休息的卢明水隐隐约约听见洗衣塘方向传来叫唤声,一开始卢明水没在意,但因为呼声一直持续,卢明水便出门,向洗衣塘走去。刚走到洗衣塘边上,卢明水又听见有人在喊“救命”。他三步并两步快速上前,便看见冯春兰老人正倒在水塘边出水口的沟渠内。见此情形,卢明水立马顺着洗衣塘的台阶下去,走到出水口处,卢明水立刻蹲下身来,双手撑着沿边,脚沿着边慢慢在水中站稳。顾不上出水口处水流量大、深浅不知,也顾不上水流浸湿到裤脚,慢慢延伸到小腿以上。卢明水一站稳,就躬下身来抓住老人的双手,背过身来,将老人背在自己瘦弱的肩膀上。然后慢慢站直,喘着粗气一步一步爬上岸。上岸后,有村民路过发现这边的情况,卢明水就连声将他们唤过来,请他们帮忙找车将冯春兰送去医院。经医院检查后,老人并没有大碍,卢明水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事后,再回想起当时救人的举动,卢明水也是难以置信,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知道,肯定是背不起来她的,但当时却凭着一口气,将人救了上来。除了这次的救人事件以外,卢明水作为一名政治素养高的老党员,一直热心于村内的各项公益事业。为了丰富村内老年人的文娱生活,今年3月份,他主动请缨,与另一位老党员刘宜刚一起,积极联系戏剧团,随后又积极募捐,与村委会成员一起,将一场连续5天的黄梅戏演出办得精彩纷呈……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有的好事“大”,有的好事“小”,无论大小,都是这位老人善意的一点一滴的汇聚。
新闻推荐
郎溪讯日前,郎溪县梅渚镇文广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该镇定埠村、黎明村等村严格参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