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变出农村“新天地”

宣城日报 2018-11-15 10:36 大字

今年,宣城市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日前,记者就凌笪乡独山村、金沙镇兵坑村、孙村镇合庆村在农村“三变”改革中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了解。

扶贫开发牵引集体产权改革

郎溪县凌笪乡独山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矗立其间的田园综合体引人注目。目前在蓝莓、茶叶等项目的引领下,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30万元。可令人惊诧的是,三年前,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前,该村还是一个全民外出打工的“空心村”。

据市农委副主任洪旭初介绍,自2015年起,独山村依托蓝莓种植这一扶贫项目,牵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变”改革,让沉睡在农村的低产值农田,转化为集体创业增收的生产资料,不仅让曾经的“打工仔”脱贫致富,更是成为宣城市农村改革的成功典范。目前该村继续积极进取,将基础项目深度开发,对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体进行优化组合,成功打造出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015年初,该村与上海客商合作,并由其出资收购该村蓝莓种植区,注册成立公司,投资兴建“伍员山水”项目,其中与村集体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立即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并将其选定为“三变”改革试点的合作对象,旨在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激活各类潜在生产要素。该村采用“村集体+入股农户+公司”的模式,成立蓝莓合作社统一经营,在县乡业务部门指导下生产经营。其中,公司对集体入股土地只能经营不能处置;对以土地入股农户采取保底收益加股份分红的分配方式,减少农户入股风险,保障年收益不低于对外流转收益。截至目前,该村农户在项目开发的牵引下,积极参加农村改革,率先完成集体产权、“三权”分置等农村改革,彻底脱贫共奔未来。

改革东风“唤醒”沉睡资源

近年来,“健康小镇,活力金沙”漂流文化音乐节逐渐被人熟知,承载这一文旅盛宴的金沙镇兵坑村,曾是一个典型的深山贫困村。借助农村改革工作,该村迅速唤醒当地水库、河道、山地等“沉睡”资源,迅速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打破曾经的“资源诅咒”,进而成为“偏远落后山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样板。

2015年下半年,绩溪县在兵坑村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次年该村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组建载体等各项工作,成立绩溪县兵坑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让全村1173位村民转化为手持股权证书的“股东”,通过“华东生态第一漂项目”,享受集体资产盈利后的分红。截至目前,该村已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唤醒、利用、量化,是该村改革成功的秘诀所在。”市农委总工程师凌跃进表示,该村首先通过资源变资产,将所有闲置的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全面盘点,折股量化后再转化为集体经济公司的注册资本,并进行招商引资合作开发或收取租金。其次,利用现有资金变股金,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选派发展资金、市级统筹配套资金,整合统一投资入股开发项目,通过等额与不等额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确保村民稳定收入来源。最后,实施量化让农民变股民,依据人人平等的原则,逐组逐户登记利益诉求,构建经济民主决策机制,实行确权到户、户内共享、设立扭转、禁止退股提现的先进运作模式,量化设置人口股与贡献股,让农民在最低分红保障的基础上,再进行按劳分配,即提升了生产积极性,也加速该村致富与改革的总体进程。

因地制宜抓优势项目促发展

据了解,在“村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村“三变”改革中,旌德县孙村镇合庆村,结合地方芦笋种植项目特色,做出品牌,提升了经济效益。

该村抓住芦笋种植这一优势项目,引导村民专心钻研芦笋种植技术,将其打造成当地拳头产业,创业增收。该村主要以205国道旁的良田为资源,建立种植基地并成立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建立保底红利标准,并将县里的扶持资金、投资商的资金、农民土地经营权统一量化入股,但农民不承担市场风险,并确定保底分红数额,让村民安心从事芦笋种植,致力提升当地芦笋品质,开拓销售市场,打响品牌。截至目前,该村集体年均收入已超过15万元。

据市农委副主任洪旭初介绍,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集体经济组成成员以承包地经营股权入股、合作等形式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合作,是农村改革工作中的大趋势。全市在农村“三变”改革中,亮点纷呈,既是改革成果,也是可以让各地借鉴的“样板”。

新闻推荐

十字开发区集中行动 铲除园区“一枝黄花”

郎溪讯为有效遏制“一枝黄花”扩散蔓延,维护园区生态安全,日前,郎溪十字开发区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开展了“一枝黄花”铲除行动...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