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沉睡”的资产

宣城日报 2018-05-26 10:38 大字

宣州区巷口桥村1500多位村民喜获100万分红。本报记者 戴巍 摄巷口桥村的村办经济厂房租赁。

本报记者 戴魏 摄新和村村民为烟叶掐头。独山村村民在蓝莓园干活。

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场以振兴乡村为目的的变革正在皖南大地上方兴未艾。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149个村开展“三变”改革,农户入股总额2598万元,村集体入股1.25亿元。“三变”的成效也很喜人:有125个村通过改革获得收益,实现村集体收益2602万元,农户收益2487万元。

那么,“三变”是如何开展的,又给乡村、村民带来了怎样具体的变化和实惠,又要朝着什么方向迈进呢?记者日前走访了三个已经实施“三变”的村子,来一探究竟。

分红第一村巷口桥村:

依托园区做文章

4月20号上午,69岁的宣州区巷口桥村村民张兆森兴奋不已,他分红存折上又多了4000多元。这天,巷口桥1583位村民获100万元的分红,这已经是该村自2016年进行农村股份制改革以来的第二次分红。

“2017年4月6日那天,我们半信半疑到村部去领分红,结果没想到领了3000多块钱!”张兆森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分红的场景,他说当时大家都没想到“新闻上才能看到的分红”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村民赵金莲也一度怀疑分红是不是真的?能不能持续下去?“两次分红之前,我还以为分红就是村干部嘴上讲讲的事。”赵金莲说,两次分红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股改的实惠,她要把分红的钱都存下来作为女儿的教育资金。

分红现场村民们纷纷表示,股改把死钱变成了活钱、让村民变成了股东,增强了大家伙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两次分红也让巷口桥成为宣城市“分红第一村”,也意味着宣城市农村股改实现了新突破。

但巷口桥村的农村“三变”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在2006年之前,巷口桥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子,根本谈不上集体经济。也就在这一年,宣州区经济开发区部分重点企业选址在巷口桥村,全村土地陆陆续续被征收。到2015年底,全村8500多亩土地被征收了6848.3亩,巷口桥村成了“园中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园中村”巷口桥村只能将发展和开发区捆绑在一起。

巷口桥村支书祖朝娟告诉记者,在征迁的过程中,巷口桥村集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获得了相应补偿,从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并于2006年成立宣城市鸿安劳务公司主营劳务中介业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劳务中介。2008年,村集体又出资成立集体企业——宣城市新农发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取得园区50亩工业用地使用权,并盖上了一批厂房主营租赁业务,经过几年的不断经营壮大,目前年租赁收入超过130万元,村集体经济这块蛋糕被继续做大,巷口桥村的资源被盘活成了一笔笔资金。

“如果说2013年之前,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壮大集体经济,那么2013年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让农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这就需要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需要推进农村‘三变\’。”祖朝娟告诉记者,到2013年,村集体资产达到了2000多万元,“三变”有了经济条件,同时村干部们通过前往江浙等地区调研,也形成了农村“三变”的大致框架。随后,巷口桥村村委会在上级农业经济主管部门指导下,制订了三条实施方案的框架,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召开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在一次次讨论中选取最适合本村的方案。

2016年2月,巷口桥村将原新农发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宣城市巷口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来积累的村集体资金变成了股金。而村民们则用农业户籍数计算出的人口股,用村民生产生活年限计算出的贡献股,来入股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测算,巷口桥村享受股改总人数1583人,全额享受股权的村民持股124股,价值16740元,就此巷口桥村完成了三变的最后一变:村民变股东。

2017年,股改后的公司通过运营租赁厂房、石膏销售等业务获利130万元,除了80万元分红外,剩下利润用来进一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2018年,分红资金达到100万元。

祖朝娟告诉记者,经过股份制改革,村民们不但从分红中得到了实惠,最重要的是巷口桥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归属清晰,公司化运作使得运营效率提高,村里的资金被进一步盘活,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接下来村里将利用毗邻铁路、码头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享受到更多红利。

省级试点村独山村:

三方合作促“三变”

2016年,郎溪县作成为全省11个“三变”改革试点县之一,承担着3个试点村改革任务,其中就有凌笪乡独山村。尽管没有给村民分真金白银,但在郎溪县凌笪乡党委副书记史铁军看来,两年的试点,独山村是成功的。

独山村在实施“三变”之前,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较少,经济增收乏力。土地山场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但产出效益不高,村民生产积极性较低,普遍选择外出务工。每年投入到村的涉农项目资金比较散,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明显,使用效率较低。

独山村亟需一个“变”字。

多番探索之后,独山村将目光投向了流转村里土地2000亩的蓝莓园上。这片蓝莓园是伍员山水农业公园的项目之一,由郎溪县蓝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投资兴建。该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农旅开发公司,合作载体较多。有这样一个合作社近在眼前,为什么不能采取村集体+农户+蓝源公司的三方合作模式呢?由村里出资金、村民出土地、蓝源公司出资金和管理,从而利用蓝莓种植来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和蓝源公司对接后,该公司也表现出了对独山村“三变”的大力支持。随后,经村两委研究,报请乡政府同意后,村里决定选择蓝源公司作为“三变”改革试点的合作对象。

2016年7月,独山村采取村集体直接与第三方合作,村集体+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村集体以县财政整合的各类财政资金200万元入股,占总股份40%,该村董树头村民组95户农民的200亩林地经营权折资40万元入股,占总股份8%,蓝源公司出资260万元入股,占总股份52%,三方共同组建独山村蓝莓专业合作社作为合作平台,并拟定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同时采取保底收益加上股份分红的分配方式,2017年村集体金额土地入股的农民分别获得了16万元以及3.2万元的保底收入,由此,独山村实现了“三变”之后的首笔收益,并且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变成股东的农民不但直接从保底收入中获益,同时,蓝莓园的日常采摘、管护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据悉,蓝莓园在2017年为周边前来务工的村民带来了近200万元的收入,也为村民们的脱贫带来了新契机。

村民高明刚患有强制性脊柱炎,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并且随着父母的年事渐高,外出务工已经难以找到工作,家庭经济收入越来越少,2016年其家庭纯收入才仅1万元左右。但从2017年开始,高明刚父母在蓝莓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散活,一年下来全家增收1万多元。

史铁军告诉记者,“三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并且随着蓝莓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未来蓝莓产品线将会进一步的扩大,独山村不仅有蓝莓种植,还将有蓝莓深加工以及以蓝莓产业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

“我们已经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届蓝莓文化节,第二届也在紧张的筹备中。”史铁军说,2017年独山村举办蓝莓文化节期间,接待了将近5万人,接下来他们将以蓝莓为媒,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带动特色种植、农家乐、民宿的发展,并且将会多渠道更深入的开展“三变”,让更多有志青年能回乡创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摘掉贫困帽子的新和村:

盘活资产搞旅游

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进村的水泥路两旁,高低起伏的坡地上长满了油茶,虽然油茶还未产生效益,但绿油油的一片总能让人生出无限的希望。村支书张宗平将这一株株油茶亲切地称为“东方橄榄油”,在他看来,油茶不仅仅是村里三变的切入点,也寄托了村民们“过好日子”的期盼。

2016年8月实施“三变”之前,新和村并未展现出太多生机:村里尚有近千亩林场荒废没有收益,村集体经济得不到发展;作为贫困村,每年30万元的扶贫资金整合不到位,真正发挥作用有限。新和村有山有水有林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却面临着“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2014年,新和村被列为贫困村。

如何把土地资源盘活,发挥出荒山的效益,如何把扶贫资金盘活,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了村两委和村民们心头的一件大事。

穷则思变。新和村也决心走“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合作,推动农村“三变”,并将目光投向了2015年村里引进的安徽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油茶种植基地,康龙公司成为“三变”改革的重要合作对象。

为什么选择油茶?据张宗平介绍,发展一亩油茶林,前期投入3000元左右,第4年开始挂果,第6年丰产,盛产期年产油50公斤,可卖4000元左右,稳定收获期在70年以上。同时,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标准、统一购苗、统一种植、分户管理的“五统一分”油茶产业扶贫模式,既能解决单家独户经营成本高、缺乏技术的困扰,又可以克服连片流转难、采摘管护难等难题。

为了让油茶种植早日惠及全村, 2016年7月,新和村启动了“三变”改革试点,8月底完成清理工作,清理村集体总资产490多万元,除村委会办公经费外,275万余元折股量划给村集体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10月底完成了全村人员摸底调查工作,并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了股份经济合作社2596名社员。11月,新和村组建郎溪县十字镇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275万元按照每股80元共计34375股,每人10股分配给村里户籍人口2596人,剩余8415股为村集体所有,待留给之后办理户籍登记和迁入的“新”村民。

随后,新和村、康龙公司、村里骆村组9户村民共同组建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其中,村集体以300亩山场经营权和三年扶贫资金90万元入股,占26.25%的份额,9户村民以100亩林地经营权折资40万元,占总股份的5%。在油茶进入丰果期的前8年,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按每年以入股折资额的9.5%标准进行分红,即19.95万元。农民按入股折资额的7.5%标准进行分红,即3万元。八年后,油茶专业合作社纯收益达到80万元以上,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及骆村组9户村民,在享受原有分红的基础上,按照每六年递增5%获得分红收益。

2017年,通过分红村集体获得了19.95万元的收益,其中4万余元已优先分红至77户贫困户,当年9月底,新和村全面脱贫出列。

“三变”后的新和村盘活了资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住发展的步伐。张宗平说,“三变”只是振兴乡村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18年3月,新和村千亩樱花盛开,村里举办的首届樱花节吸引来了3万多游客,当天村里的农家乐家家爆满,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入,也让村里看到了乡村游的希望。“我们成立了新河村旅游开发公司,请来了上海的规划公司进行规划,并积极寻找合作主体,一定要把乡村游发展起来。”张宗平说,成立旅游公司之后,村里将以千亩樱花为依托,再打造百亩荷花、五百亩海棠、三百亩桃花继续以花为媒,并复原郎溪古八景“石涧春荷”,让花吸引人、留住人。

新闻推荐

定埠村全面访视 农村留守儿童

郎溪讯为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保护,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日前,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深入开展全村留守儿童...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