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万树森:只愿“皖南大鼓”得传承

宣城日报 2017-11-09 21:48 大字

穿一袭灰色大袍,精神一抖擞,左手抡起云牙板,右手击打书鼓,顿时清脆的板声响起,鼓声阵阵。在鼓条与书鼓天衣无缝的配合中,表演者两眼炯炯有神,一曲《杨排风挂帅》娓娓道来。10月23日,在郎溪县十字镇水鸣社区欣赏了传统曲艺皖南大鼓的表演,表演者名叫万树森。舞台上神采奕奕的他丝毫看不出已有七十岁了,作为皖南大鼓的传承人,他一直用自己的心力支撑着皖南大鼓的传承。虽然他多年未登台演出,但表演皖南大鼓的功力不减当年。

大鼓一敲听书人源源不断

万树森是该镇水鸣社区人,从小机灵淘气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茶馆里结缘了皖南大鼓,从此便深深爱上,有事没事就往茶馆里跑,耳濡目染的他随意哼唱几句都有模有样。于是,16岁的万树森,在父母的支持下,正式开始学习鼓书说唱。在师傅的调教下,其说唱大鼓技艺日趋纯熟,因天资聪颖,一年左右时间,万树森出师并正式开始大鼓说唱生涯。

万树森是个多面手,说功、唱功、编词,样样都拿手,张嘴就能唱。他的说功,吐字清晰,流畅娴熟,节奏铿锵;唱功也是嗓音高亮、字正腔圆、音色纯美;他编的词生动朴实、风趣幽默,富有皖南地方特色,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浓厚风格。

凭借精湛的说唱技术,1982年万树森被选为郎溪曲艺队队长,并在当时文教局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为了提高说唱技巧,万树森还前往溧阳上兴学习。那时候只要他一说书,下面黑压压的一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至二三十里远的,都慕名而来。很快万树森的名气越来越响,他的说书场次也从小山村蔓延到江浙各地。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传统曲艺最为辉煌的年代,“当时只要大鼓一敲,听书的人就源源不断。有时候,一晚上听书的观众就有100多人。”万树森告诉记者,当初都是生产队包场来听,一天下来就要说好几场,他几十年来唱了七千多场。

盼望年轻人传承传统曲艺

随着电视的出现,传统曲艺便慢慢淡出了大众视线。迫于生计,万树森放弃演出开始经商,可是那颗爱说唱的心却始终没变,于是隔三差五就邀请三五好友为他们唱上一番。

1997年,50岁的万树森还是按耐不住对大鼓的热爱,又重新拾起大鼓说唱的表演。在万树森看来,皖南大鼓的唱腔滚柔滚滑,鼓词接地气,能真正反映人民生活、表达朴实情感,且音域宽广、唱腔灵活,适合群众文艺生活,而且很多曲目故事性强,语言幽默风趣,“都是劝人向善,能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而不是有些人说的代表陈旧的价值观。”万树森说。

万树森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不断创新。传统大鼓书是一人、一板、一鼓,改变不了表演形式,那就创新表演内容,为此,他经常收看时事新闻,与年轻的朋友交流,把最新、最热、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事编入大鼓书中。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鼓这门传统曲艺日趋式微。万树林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他的衣钵,将传统曲艺传承下去。“学习大鼓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入并不高,这很难吸引年轻人学习这门曲艺。现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听众也越来越少。”谈到皖南大鼓的未来,万树森难免有些担忧。

万树森说:“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这门古老的艺术,我作为非遗柴门大鼓的传承人,责无旁贷,希望能寻找到好苗子,将这面大鼓越唱越响,也希望能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这项传统曲艺。”

新闻推荐

“一站式”结算“零距离”报销

“不需要东奔西跑了,这样方便多了。”日前,在郎溪县医院,孤寡老人余祥龙正在***医疗“一站式”报销窗口报销住院费用,他称赞“一站式”结算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方便和实惠。据了解,宣城市自实行精...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