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牙板响听古今
李修顺说唱情景。
一根长长的鼓槌,敲得那面书鼓上下震动,干脆的云牙板声,利落的牵住台下人的目光,蓦的一声醒木拍案,惊得众人定住了神。这时候,却见那说书的先生微微一笑,吕洞宾的故事慢慢道来。
说书的这位先生名叫李修顺,已年过花甲,今年66岁的他,是地地道道的郎溪南丰人。当年还是孩子的李修顺,就痴迷上了说书,这一痴迷,就痴迷了一辈子。
缘起:昔年村口听说书 自学鼓板说古今
“13、14岁的时候就辍学了,回来在生产队里做活,那时候队里常有外地的民间艺人来我们这边打鼓演唱,我一听就爱上了。”李修顺回忆道,不光爱听,李修顺还听过不忘,而且还会说,“当时姚家村的一些老人都叫我‘小神童\’。”
说起这李修顺,实在是聪敏,别人要叩头拜师学艺,他却靠着脑瓜子灵活自学成才。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在他的口中说来,是越发的扣人心弦。
然而父母总担心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的他会被人拐走,便不让他在外讲书,彼时小小的李修顺就偷偷的自己说书。从13岁起,李修顺就经常拿着葫芦瓢当鼓来伴奏说书,够不着案桌,他就将葫芦瓢放在脸盆里,用小竹棍敲,小手捏着两个小竹片,自己哒哒的敲。夏夜炎热,乡里乡村都在外纳凉,大家就喜欢让李修顺说书听,慢慢的,隔壁村也会接他去讲书,为此没少挨父亲的打。“一开始演出偶尔会有报酬——两个鸡蛋,后来发展到两毛钱,慢慢的也有三五块,最后就只在家门口演出,也会有很多人来听。”李修顺笑着回忆。
拜师:行走江湖遇挫折 拜师习艺皖南鼓
就这么敲着书鼓,李修顺从村里说到了集镇,又说到了邻近的江苏浙江。谁也想不到,村里的这个毛头小子,靠着一股子聪明劲,就能走南闯北来说书。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给意气风发的李修顺当头一盆冷水。在李修顺27岁那年,他去到浙江泗安演出,那里有位先生姓胡,经打听名叫胡兆宝先生,“胡先生见我便问我贵姓,我说姓李,他又问我太傅哪两个大字,我不晓得,请问贵家字,我不晓得,又问,你头顶哪个字,脚踩哪个字,怀抱哪个字,我都不晓得,他一脚就把我鼓踹倒,这还不算,还把我的鼓踩破了,并且骂我,骂的不堪入耳。”李修顺说,就在那年,他的鼓被砸了以后,李修顺便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学好江湖上的切口和规矩。28岁时,李修顺正式拜五里亭史继财先生为师,史继财先生今年已有78岁高龄,李修顺跟着他学打鼓,学规矩,如今已小有所成。
拜师学艺后,李修顺有了自己的号,叫李兴堂,艺名叫做李明洲,在史老先生的悉心指点下,李修顺皖南大鼓说书的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努力,李修顺对皖南大鼓的由来、江湖上九流三教七十二行的规矩礼节,也逐渐了如指掌。在李修顺南丰的老屋里,还保留着他说书生涯的各种话本、邀请函。到了八十年代,李修顺这些说书艺人,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鹊起:曲艺发展迎春天 皖南大鼓名声扬
大约是1982年的时候,文化馆将郎溪如李修顺般42位流散的民间艺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一年的筛选,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9个人为一等,12个人
为二等,剩下的21个人为三等。在这次筛选中,李修顺被评为第一等,一等的意思也就意味着,他有了到外县演出的资格,再到后来,李修顺当上了县里曲艺队的队长,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和队员在外演出。
从小村里走出来的李修顺,说书的名气是越来越响,他演出的场次,也遍及江苏浙江的大小书场。让李修顺感到幸运的是,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并被国家曲艺大师王少堂先生的嫡系大徒孙卞德堂先生,收为关门弟子。李修顺,也成为正宗皖南大鼓、评书的传承人。随着他声名鹊起,又当上了郎溪曲艺团团长,受到镇江曲艺团团长黄俊章先生的邀请,李修顺来到镇江,第一次登上镇江的大剧场——五洲风云激荡纪念馆,那一天,李修顺在镇江名声大噪。
皖南大鼓说唱在郎溪县已湮没了几十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来,李修顺先生潜心研究说唱技巧,还独创了一门打板技艺,名叫“十字滚绣球”——左手握竹板,上能举打、下能拖打、左打、右打、背后打,还要配合大鼓点韵一致,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技艺。
时光荏苒,几十年的光阴,就在那一声声的鼓声、说书声中溜走,如今的李修顺先生,因为耳疾,已经许久不登台,他的几位弟子,依然传承着皖南大鼓、评书的衣钵,活跃在江苏的曲艺舞台上。只是多少年老的村民依然记得,那一年的夏夜,村头树下的那一场说书,说的人唏嘘,听的人感慨。
新闻推荐
晨报讯10月17日,位于合肥郎溪路与长临路交口的瑶海区文化馆翰墨飘香,由瑶海区委宣传部、瑶海区文化局主办的、以“讴歌大湖名城新成就、喜迎党的十九大”为主题的优秀书画摄影作品展在这里隆重拉开...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