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等高对接的“红色标杆”■本报记者 李菡 顾维林
每一段航程,都会被时光镌刻在历史的年轮里,留下醒目的印记。
郎溪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就在几年前,“郎溪现象”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热词,更是被频频推广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之县域样本。
今天,“郎溪现象”的风采不减,更加夺目。
近年来,郎溪县委“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高高树起等高对接沪苏浙的“红色标杆”,全力打造全省的桥头堡和示范区。
在对接最前沿,携手南京江宁、溧水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在开发区主战场,苏商、浙商云集,新企业接踵而至、大项目接连动工;在跨越发展新征程中,全县交通、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向苏浙对齐;在美丽乡村新画卷上,一个个示范点成为长三角热捧的“后花园”……
2017年6月,当再次踏上郎川大地的热土,沿着这一段航程的轨迹,我们惊喜地看到,这道“红色标杆”,傲然矗立,分外挺直。
这是一道“红色”的标杆
这道标杆上,最醒目之处就是那鲜艳的“红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郎溪县委坚持聚焦党建主责主业不动摇,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抓党建作为最大政绩。
这条主线一以贯之,这项主业一抓到底。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郎溪县委书记张千水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县委始终贯彻一个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他说,这幅对联贴在县委大楼的门上,两年没有换过。
不变的是口号,持之以恒的是抓发展和抓党建的实际行动。县委把第一要务扛在肩上,在发展中寻求对接,在对接中寻求发展;把主责主业刻在心中,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党建品牌,让“红色”统领各项工作,让“红色”成为标杆的本色。
这道红色标杆上接“天线”。
2016年,省委布局“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行动逐项推开。11月,市委做出“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对接沪苏浙”的战略部署。
郎溪结合县情,扭住党建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抓住等高对接这个突破口,聚焦群策群力、强化责任担当、推动落地落效,在基层党组织、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全面深化与沪苏浙立体化、宽领域的融合对接。
这道红色标杆下接“地气”。
对接沪苏浙,郎溪先天条件独一无二——
地处皖、苏、浙三省交界之处,与南京、常州两市接壤,“两小时经济圈”包含沪宁杭等15个长三角最发达城市。
后发优势也十分明显——
从承接产业转移“郎溪现象”的横空出世,到家庭农场“郎溪模式”的声名鹊起,郎溪新一轮跨越发展蓄积了动能、积攒了底气。
有基础、有底气,郎溪县委“一心一意谋发展”找准了关键处,“聚精会神抓党建”抓到了点子上。张千水在党建工作专题会议上说得很到位:“以聚精会神抓党建的实际责任成效,推进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实际成果为经济发展凝聚更大的合力汇聚更强的动力!”
话语掷地有声,“红色标杆”拔地而起。
标杆指向精准:“全力冲刺科学发展百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杆刻度清晰: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开放合作为依托、以协调并进为准则、以绿色发展为标杆、以共建共享为追求,全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党建五大工程。
标杆基石稳固:县委常委会率先垂范,带头落实抓党建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一并谋划、部署、考核;各级党组织书记层层签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真正把抓党建第一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
“红色标杆”矗立在田野上——从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456”工作法,到在全省首创“一平台两中心”为民服务新模式;从落脚点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丰羽行动”,到健全神经末梢的党小组“红色基石”行动,郎溪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年一个台阶,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获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一平台两中心”模式在全省推广,梅渚镇党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红色标杆”矗立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四抓一创”的新机制,到“三化四有”的新品牌;从“三联驱动”的新格局,到“五微文化”的新创意,郎溪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新意迭出、创意连连、品牌林立,非公企业党建阵地不断拓展、员工参与党建工作热情持续高涨。在2016年,郎溪代表宣城市迎接省委非公工委考核中,成绩优异,为宣城市荣获全省第一作出重要贡献,市委组织部和市委非公工委特地寄来了表扬信。
正是“红色”的凝聚,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郎溪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报告指出,“在等高对接沪苏浙中,郎溪得天时、占地利、具人和,我们要增加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信心,更加坚定面对差距迎头而上的决心。”
正是“标杆”的激励,全县上下汇成合力,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各级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先锋示范显现。看,今时今日,郎川大地上,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对接氛围浓,交通城市建设大工地对接动作大,美丽乡村大花园对接标准高……
这是一道“等高”的标杆
这道标杆上,最鲜明的特质就是“等高”。
正如张千水所说,“只有‘等高对接\’,才有可能迅速弥补差距。”
如果说之前“郎溪现象”是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资金“洼地效应”,实现了大招商大引资,那么,这一次的对接,突破口就在“等高”。
县委、县政府首先确立了等高的刻度,那就是“目标往东看,步子靠东迈,身子朝东挤,位次向东排”,着力打造全省融入沪苏浙的桥头堡、示范区。
达到这一刻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负重爬坡、逆势奋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
首要的是让硬环境更过硬。
打通对接通道,是当务之急。溧广高速郎溪段,连接溧阳有一段8.1公里的“断头路”。这条路多年中断,一直是通往南京都市圈的“肠梗阻”。
郎溪下定决心,“把这一段变成通衢大道!”
站在S239省道溧水处,路牌指示溧阳方向1公里。一眼望过去,不仅路面修筑质量和溧阳境内公路对等,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标准都不差毫分。
“对内大通畅、对外大循环”,该县交通建设快马加鞭,近五年来已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建平大道全线贯通,直接通达南京市高淳、溧水。
新的水运交通线也畅通无阻。2016年5月,芜申运河定埠段航道整治工程(郎溪段)全面完成,基本实现全线通航。这一工程,将芜申运河通行能力提升到1000吨以上轮船,建成的定埠港8个码头,年吞吐物资能力在500万吨以上。
定埠河水清粼粼,定埠港即将迎来繁忙的景象……
等高,还要让软环境上更优质,把政策“洼地”变成服务“高地”。
服务理念在升级。去年以来,全面实施“服务名县”战略,县委提出,牢固树立“为发展服务就是义务”的理念,在服务“提速”上下功夫,在主动服务上求作为,为对接沪苏浙打造一流的服务水平。
干部作风在转变。年初,张千水在县“两会”上号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实干的英雄”。他说,“这不仅是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更是等高对接沪苏浙的根本准则。”郎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金伟深有感触:现在,“差不多”先生少了,“把困难当借口、把矛盾当理由”的现象罕见了,全县干部都憋着一股劲儿,以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精神状态,干出郎溪跨越发展的“艳阳天”!
这根“等高”的标杆下,时时闪现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处处彰显干部实干担当的作为。
在火热的老城区改造工程现场,一支支党员征迁先锋队,成为征迁工作的坚强堡垒;老党员主动请缨参与征迁,为和谐征迁献计出力。第一联合圩改造工程,在党员户的示范带动下,1个多月完成800多户居民的征迁,半年建成了10.7公里的水利工程。
去年夏天,持续的暴雨,让位于郎溪县建平镇境内的第一联合圩险情重重。
危急时刻,共产党员、退伍老兵徐飞主动请缨,组建了“老兵突击队”,全力支援抢险救援工作。“老兵突击队”良好的战斗作风,给正在抗洪抢险的现役部队“临汾旅”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连连称赞。
“有这支突击队在,我们心里踏实!”第一联合圩下半段建平镇朱侯村村民吴年生由衷的感慨。
在铺展开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村党旗引领、党建统领,别有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
走进姚村乡黄家湾红旗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抹抹抢眼的红色元素。“美丽乡村党员责任区”“党员巡查岗”的标牌,静静地插在绿化带中,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具特色的一幢幢民宿大门上的楹联旁,“一带一户”的标识牌,清楚地告知我们,这一户党员要带动一户群众,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这个之前还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在党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天一个样,年年大变化,如今已是沪苏浙游客自驾游的热门之地。
黄家湾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方元明体会深,“说到底,我们几个村干部力量还是有限,但是通过‘一带一户\’,把全村79名党员的力量凝聚起来了,作用发挥出来了。看,农家乐红红火火,民宿天天满客!”
离红旗村不远的盛村,也是大变化。村党总支书记熊永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说:“我们这里原先是脏乱差的‘牛屎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刚刚举办了第一届映山红赏花节。”
盛村整治前后的变化,用熊支书的话说,主要是党支部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先锋示范作用显现了。“一个村好不好,关键看党员。拆除牛栏党员带头,清淤河道党员带头,维护环境卫生还是党员带头,群众都看在眼里哩。”
村口的“盛世农家乐”老板吴来根很是认同,他乐呵呵地说:“我们村的支书很好认,晒得最黑的。村里有什么事,都是支书带着党员冲在前,我们也跟着上。”他觉得盛村今天的景象,来自一个道理,人心齐、泰山移。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2日,郎溪县政协召开十届第四次常委会议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助力郎溪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开好专题协商会,8月份以来,郎溪县政协...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