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初识朱旺村

铜陵日报 2017-09-12 11:36 大字

□王唯唯

我像一个不速之客,突然闯进了古村落朱旺。可能正是之前毫无准备,所有的感觉才能变得那样惊喜、惊异乃至深刻。

朱旺村是一个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古村落。村子背倚群山,面向东南而呈扇形展开。一条名叫朱溪河的小河自村中央蜿蜒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两边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村内现存47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大户人家的屋子更是雕梁画栋、极尽奢华,诉说着醒目的富庶和地位。

朱溪河上有十三座石桥,河中有九口井,“九井十三桥”为皖南古落中绝无仅有的独特风景。当地人说,“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该村。桥建十三,井设九口,是随意而为,还是有什么预示和考究?一直以来说法众多没有定论。这两个数字均取自于古代的最大数字和吉利数字是无疑的。但有一种说法颇为大胆。说按照当地方言,“九井”意思是说村里要出9个进士,这倒不为过,而“十三桥”谐音为“十三朝”,意思是说朱旺村要出13个朝代的皇帝,这就有些离谱了。不过从中也能看出当时朱旺人的自信。据记载,朱旺村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后裔的居住地,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朱剑农的故里。在朱姓家谱中有“绵绵绍续,代有闻人,名公巨卿不可枚举”,为“邑之望族”,特别是清代时读书做官的更多,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戏称。

朱旺人历来崇文重教,有句俗语: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当年的毛国山堂、长房学堂、成志学校等都有相当规模,富商们捐资办学蔚然成风,朱氏宗祠专门划出一千亩良田归学校收租作费用。故上学的人,特别是穷人子弟,无需交学费。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先儒后商或是儒商结合,总之,由这里走出去的朱家子弟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在商场上同样是游刃有余,一些大的商号将生意做到金陵、扬州、姑苏和闽浙等地。他们秉承着先辈乐善好施的德行,赚回钱后,一方面投资村庄的规划建设,一方面热心于公益事业,修桥补路、建庙塑佛,惠泽后人、千古留名。

和大多数古村落一样,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经商,剩下老小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我发现,那里的村民有惊人的从容与沉静。不管是成群结队、熙熙攘攘,还是散落独行、茕茕孑立,没有人用好奇的眼光盯住你不放,也不会缠着你卖旅游品。听着天南地北的芜杂口音,看着东土西洋的缤纷服饰,他们的眼神也不飘忽,好像与自家人没什么两样,一样的信任,任你自由来去。倒是那些鸡鸭狗一刻也没有闲着。大公鸡挺着肚子雄赳赳气昂昂地从我们身边经过,不时发出几声啼鸣,宣示自己的主权;鸭子三三两两地在水池边嬉戏,“嘎嘎嘎”,他们像天生的喜剧家一样欢乐;还有狗儿摇晃着尾巴沿着墙走过,它警惕地看着我们这帮人,好像在守护这村子的宁静。

在村里的老街上行走,徽州三雕处处可见。二十四葵花堂是徽州砖雕典型的代表作。它的门檐上方雕刻了一排形状各异的葵花,原先有24朵,现存22朵,可惜另2朵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每朵葵花花瓣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老街两侧居民门前一对对雕刻精致的石础,可供游客们在欣赏中得到休憩。在一幢名叫官厅的古民居中,雕梁画栋,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聚集着徽州木雕的精髓,也显示着这户主人身份的显赫。此外,在这里依然能寻到徽商的踪迹。朱旺村历史上有几个著名商号,一个是经营当铺的“菜子”号,一个是经营中药材的“兴隆”号,一个是经营土特产品的“乾元”号,生意做到宣州、郎溪、泾县等地,个个名声在外,在当时一个小小的村庄能有这么多的商号也是少见的。可惜的是“菜子”号当铺还完好保留,其他两个只存遗址了。

一个村庄有着水的飘逸,幽雅便不冷清。千百年的往事,虽已不再那么清晰,但依稀间那些遥远的图景,至今仍萦绕于这清亮的河水、古朴的砖瓦石块间。河水不变,江山不变,却有多少人物和典故,随着水流而悄悄逝去,最终沉淀在文化的厚重书页之中……

新闻推荐

芜湖市政府来区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本报讯9月4日下午,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丁亚敏一行来区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环保局党组书记陈刚、副区长张一章等陪同。丁亚敏一行听取了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瑶海区空气质量管控...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