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勤奋工作退休后安度晚年 倪大石、余林秋夫妇相互扶助跨九旬
小有收获陶虎 摄
每天早晨七八点,在合肥市亳州路上某小区,经常能看到一对耄耋夫妇相互搀扶,他们漫步林荫下,依偎休闲椅……时间在他们眼里,似乎永远定格在了相互陪伴的每时每刻。
一打听,倪大石、余林秋这对夫妇已执手相携,共同走过了67个年头,再一打听,他们的年龄都已超过90岁,近70年的陪伴,这对夫妻如何走过?
江苏支内来合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苏州人,倪大石随皖北行署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前身)来到合肥,成为最早一批支援合肥的医务工作者,从事化验工作,不久就调入新成立的安徽省卫生防疫站,专门从事流行病病毒分析研究工作。而在上海一个助产学校毕业的余林秋也在此时分配到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从事护理工作。
也就在这一年,倪大石和余林秋结婚。
下放乡情难回馈
1969年,大批城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到生产队当“赤脚医生”,省卫生厅和各所属医疗机构,也都“下放”到基层农村。
倪大石和余林秋带着孩子,也随单位下放到了绩溪县浩寨村,这里山川秀丽,民风淳朴。
倪大石被分配在公社医院,上山采摘中草药,并亲自动手熬制,用针灸为农民治病,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我在这里,为普通农民接生孩子,不论白天晚上,刮风下雨,只要老百姓喊,我背起药箱就出诊。有时半夜,农民打着火把、提着煤油灯来敲门:‘孩子快生了!’我二话不说,翻山越岭,跟着就去。”年迈的余林秋至今仍难忘在绩溪的日子,“在下放的5年中,家里的菜都吃不完的,都是农民送的。逢年过节,我们家门口都挂满乡亲们送的粽子,5个一串,一个足足有半斤重,都不知道是哪家送的……忙归忙,但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心里很充实!”
1975年,倪大石余林秋夫妇全家回城。如今,临别时乡亲们送来一篮篮鸡蛋的情景,始终留在两位老人的脑海里。
踏实工作终不悔
回到合肥,倪大石调入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余林秋则调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1981年,倪大石研究员在国内首次从病人血清中成功分离出一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原因子,并将相关研究成果《从病人血清分离的一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鉴定》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和《安徽医学》,为该学科的抗疫疫苗的进一步研发打下了基础。随后,他所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其意义的探讨》《应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法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血清学分型》《去雄黄牛黄解毒片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等论文相继发表。
正是这些学术成果,倪大石获得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1989年,他还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老头子工作起来拼命哦!常常都是工作到大半夜。”余林秋嘴里埋怨着,眼里却充满了关切和爱羡。
1990年,倪大石老人退休,4年后,余林秋老人也退休回到家里。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做着平凡普通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余林秋吴侬软语,娓娓道来。
平常生活相伴随
30多年过去了。如今,两位老人的年龄都已超过90岁。
在病毒研究中屡有建树的倪大石和为无数家庭带来新生命的余林秋,对他们走过的人生之路,用“做普普通通的人,过平平常常的日子”来总结。
他们的饮食是普通的,早上大馍、面包、鸡蛋,外加一杯牛奶和豆奶;午餐,两素一荤一汤,水果些许;晚饭,大馍、面包,加中午的剩菜。
每天的日子,也平平常常,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吃好饭,必下楼走上半个多小时;每天的午睡是必须的,之后就是近两个小时的娱乐时间——打麻将——减缓大脑的衰退。晚上5点多吃过饭,有近一个小时的漫步时间,7点准时回家看央视新闻联播,9点睡觉。
家人陪游心宽慰
能打破老两口平静生活的,是晚辈们回家聚餐,或是孩子带着他们到四处游玩的日子。
10年来,晚辈们带着八九十岁的两位老人,乘飞机,坐快船,自驾游,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几年,他们还到了曾经下放过的绩溪县浩寨村,山水依旧,乡情仍在,但曾经工作的地方已“变化太大”了。
在余林秋的搀扶下,每天两趟的散步,是倪大石每天的“必修课”;在余林秋的陪伴下,打麻将成为倪大石的大脑按摩器。
散步时,路人投来的羡慕眼光,是两位老人平静健康过好每一天的最好诠释!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陶虎 文/图
新闻推荐
□方静登水灵性而流长。瀛洲只是登水河畔一叶。古往今来,一代代滋润着万千瀛洲章氏子孙。明进士、翰林侍讲学士刘...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