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见证芜湖改革开放历程 古稀老人祝福芜湖、祝福祖国越来越好

大江晚报 2019-09-30 14:32 大字

今年73岁的张脉泽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十多年,住在中和路附近的他茶余饭后总爱去繁华的中山路步行街上转一转,不是因为老人喜欢热闹,而是老人对步行街充满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芜湖的步行街是怎样建起来的?过往是什么样子的?在江城一片欢欣喜迎国庆之际,张脉泽老人心中也是万千感慨,和我们聊起了他亲身经历的芜湖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中的一些往事。

中山路步行街

从构想到现实

1984年,在芜湖市委工作的张脉泽随同市领导前往浙江考察商品经济,特别考察了温州的五马街步行街。“就是在这次考察中,芜湖最早提出了打通中和路改造中山路的构想。到了1987年,市领导前往省内7地市考察,再次谈到了改造中山路建设步行街的构想。而这个构想在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实。建设伊始,当时的芜湖市委领导就提出了芜湖中山路步行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鲜明特色,那就是我们独有的湖、街一体。” 张脉泽告诉记者,芜湖南京新百大厦的引进和建设正式拉开了改造中山路建设步行街的序幕。当时,张脉泽任芜湖市委副秘书长。“很荣幸我参加了当时的新百大厦南楼(原上长街地块)的拆迁协调工作。这项工作任务很艰巨。上长街小商铺众多,因为地段优,家家生意都好,想要动员他们搬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工作人员上门谈心,有的时候思想工作能一做一整夜,第二天上午继续接着谈。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得到了居民的支持,拆迁工作圆满完成。新百大厦大楼建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是皖江商贸第一地标。”

1995年,张脉泽调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又参与了现在华亿和世纪联华两大楼体原地块拆迁协调工作。“其中同样有很多酸甜苦辣。令人欣慰的是,拆迁工作也得到了市民的支持,要不然光靠我们单方力量,这两个地块根本是‘啃’不动的。”采访中,张脉泽说:“1999年国庆节步行街开街,到今年国庆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芜湖步行街刚好20周岁。看到步行街今天熙熙攘攘、繁华热闹的景象,我总是能想起它建设初期的那些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在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芜湖步行街就是一颗果实,也是一颗明珠,至今绽放着闪耀的光芒,发挥着芜湖城市名片的作用。”

当年憧憬的城市

已成热爱的第二故乡

1959年,当时还在老家绩溪读初中的张脉泽送哥哥回部队路过芜湖住下。“当时在我眼里,芜湖就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城市,记得那天晚上我和哥哥张脉贤坐在北京路当时新建的芜湖邮电大楼下吹风乘凉,现在说来,只能是‘邮电小楼’了,但当时已经是很气派的建筑。我当时对哥哥说了心中的一个愿望,我说哥哥要是你以后转业能到芜湖来工作就好了,这个城市这么好,离我们家乡也近。没想到几十年后,我和哥哥都留在了芜湖工作,少年的梦想成了现实。当年憧憬的城市,成为我现在热爱的第二故乡。” 张脉泽说,在他眼里,芜湖这个城市繁华精致,而且一直都有创新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委两次在芜湖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我有幸参与接待、服务,会上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对芜湖改革开放既是压力也是极大的促进。在这之后,芜湖建成了朱家桥外运码头,建成了当时在全国少有、安徽唯一的马场开发区,也就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和经济建设同步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出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就是芜湖早期的文明创建活动。几十年来,随着芜湖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面貌的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采访中, 张脉泽感言,今天,芜湖已经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整个城市面貌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城市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生机蓬勃、活力四射,人民幸福感满满,而看看自己的小家,三个女儿成家立业,女儿女婿奋斗在这座城市的不同岗位,一家六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目睹巨变,我总是激动不已。而祖国的伟大发展进程中融入了我们每位普通人的汗水,这一点同样值得骄傲!祝福芜湖、祝福祖国越来越好!”记者 胡芳

新闻推荐

安徽省9组14人荣登8月“中国好人榜”

本报讯(记者柳文)中央文明办近日发布8月“中国好人榜”,全国共有103位身边好人上榜,安徽省李夏等14人荣登榜单。他们是:台风中...

绩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绩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