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起点》
上期提要:《青年杂志》一创刊,就高高举起了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很快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发行量扶摇直上。一年之后,《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新青年》“一枝独秀”,使陈独秀声名鹊起。
“久闻适之先生大名。倘若仲甫先生代为引荐,适之先生归国之后能到北大任教,则北大既得龙又得凤了!”蔡元培兴奋地说道,“当然,文科学长一职,仍由先生担任。适之先生可另任新职。”
“不,不,文科学长一职,只是此时无人,弟暂充之。”陈独秀谦让道。
就在这次中西旅馆晤谈后十来天,1917年1月13日,蔡元培向陈独秀发出由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签署的“教育部令第三号”:
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
1月15日,蔡元培校长签署的布告,张贴在北京大学:
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琪已辞职,兹奉令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消息传出,北大震动。青年学生热烈欢呼,遗老遗少不以为然。
既然任命已公之于众,陈独秀也就在1月下旬赴京上任。北京大学原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自1916年9月起在北京汉花园另建新校舍。汉花园即今日的沙滩。陈独秀被安排住在与汉花园只一箭之遥的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那里也就成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所在地。
群贤毕至北京大学
陈独秀惊魂未定,便有人敲门。开门相见,两人哈哈大笑。
来访者乃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钱玄同——他的儿子钱三强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钱玄同是文学理论家、文字音韵学家,当年在日本时与鲁迅同听章太炎讲文字学。章太炎即章炳麟,1904年曾与蔡元培发起组织光复会。
钱玄同跟陈独秀一见面,便旧事重提:“仲甫兄,还记得吗?光绪三十四年,我在太炎先生隔壁房间里,跟黄季刚聊天,忽听见有人在跟太炎先生谈话,用安徽口音说及清朝汉学家多出皖苏。黄季刚听着听着,便火了,用一口湖北话大声说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隔壁之安徽人,闻言大吃一惊。这位安徽人,如今居然成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哩!”
两人相视,又一阵哈哈大笑。
陈独秀亦深谙训诂音韵学,曾被章太炎视为畏友。他跟钱玄同都擅长此道,又是旧识,何况思想同趋激进,相见甚欢。
不言而喻,钱玄同加入了《新青年》阵营。
钱玄同前脚刚走,又一位教授后脚踏了进来。此人也是在北大文科任教,擅长旧体诗词,又擅长书法,尤以行书著称。一个多月前,陈独秀和汪孟邹来北京时,陈独秀曾特地去北京大学拜访此人——沈尹默。蔡元培知道陈独秀抵京,那“信息”便是从沈尹默那里得到的。
又是相见哈哈大笑。陈独秀拍了拍沈尹默的肩膀道:“想不到,老兄的字已小有名气了!”
“仲甫,你那‘字俗入骨’一句话,我迄今还时时不忘!”沈尹默笑道。
沈尹默跟陈独秀相识,也有那么一番趣事:
那是1910年初,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堂担任历史、地理教员。同校有个教员叫刘季平(又名刘三),喜爱文学,跟陈独秀过从颇密。
一天,陈独秀在刘季平家看见墙上新悬一纸,上写一首五言诗。陈独秀精于旧体诗词,当即吟诵一番,细品诗意。
陈独秀指着诗末落款问道:“这个沈尹默,何许人也?”
“我的友人沈士远之弟也,排行第二,又唤沈二。”刘季平答道,“前几天士远和他一起来寒舍饮酒,几盅下肚,沈二诗兴大发,口占一首五言诗。翌日,他又将诗写在宣纸上送来,要我指教。仲甫兄,你精熟诗词,请你不吝赐教。”
“这位沈尹默先生住在何处?”陈独秀道,“我当面跟他说。”
“也好,也好。”刘季平把沈尹默的住处告诉了陈独秀。
于是,陈独秀往访沈尹默。刚刚迈进大门,便喊道:“沈尹默先生在吗?”
“在下便是。”沈尹默赶紧起身相迎。
“我叫陈仲甫。”陈独秀跟他一见面,便大声说道,“昨天我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作得很好,其字俗入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
沈尹默闻言,双颊顿红。他从未遇见过如此直爽的人,那火辣辣的话使他很不自在。
受陈独秀深深一刺激,沈尹默痛下决心练字。他跟陈独秀三天两头相聚,陈独秀不仅作诗,还写篆字给他。从此沈尹默刻意钻研书法,先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对东坡、米芾、黄庭坚也多所留心,心悟神通,倡导以腕运笔,自成一家,博得书法家之美誉。如今,陈独秀前来北京大学任职,沈尹默又像当年在杭州一样与他朝夕相处。沈尹默自然也成了《新青年》编辑部的一员猛将。
陈独秀进北大之际,刘半农亦应聘担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用现今的话来说,刘半农属“自学成才”的人物:他出生于长江之畔的江苏省江阴县,那里的黄山要塞炮台闻名遐迩。刘半农之父刘宝珊乃一介寒士,生三子,刘半农居长,次子刘天华是中国二胡泰斗,亦是靠自学而步人音乐圣殿。刘半农只读过中学,此后做中华书局的编辑员,靠着自学而使学问渐丰。
从1916年起,刘半农便投稿于《新青年》,跟陈独秀有了文字之交。陈独秀来到北大,便提携刘半农出任预科教授。于是,刘半农亦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
刘半农因无高学历而任预科教授,曾在北大受到猛烈攻击——其真正原因是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新思想文章。后来刘半农于1920年留学英法,获法兰西国家文学博士,此是后话。
就在陈独秀进入北大后半年,经他联络、推荐、聘请,那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适从大洋彼岸归来,出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授,使《新青年》又添一员虎将。
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他的父亲胡传是安徽绩溪人,清朝贡生,做过地方小官。胡传曾把安徽茶叶贩到上海,在上海川沙县开了一爿茶叶店,于是胡家落脚上海。
胡传原配早亡,无子嗣。继室曹氏,生三子四女,后死于战乱。胡传48岁那年,娶年方17岁的农家姑娘冯顺弟为填房。翌年——1891年——冯顺弟在上海生下一男孩,这便是胡适。
胡适在20岁那年赴美留学,最初学农,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两年后,又改修哲学。
下期看点:就在《新青年》杂志推出一篇又一篇彪炳显赫的雄文之际,在1917年4月号,登出了一篇《体育之研究》。此文作者的名字,是读者所陌生的:“二十八画生”!直到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笑谈“二十八画生”的来历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哦,“毛泽东(毛澤東)”——正好28画!
新闻推荐
受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自8月10日13时,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范围内普降强降雨,降雨量达296毫米,最大小时雨量达37毫米...
绩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绩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