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养分 首届徽学学术大会侧记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6-21 11:50 大字

[摘要]首届徽学学术大会侧记

■ 本报记者程茂枝

“原徽州地区地处偏僻、自然资源瘠薄,但在明清乃至民国的数百年中,却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富庶的区域,社会治理良好、百姓尊礼守规,旅外乡贤回报家乡。 ”6月18日,在首届徽学学术大会上,从绩溪走出去的浙江大学教授唐建军认为,徽州文化中的宗族自治制度、尊教崇文精神以及旅外乡贤反哺家乡的举动等,对今天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唐建军以如何发挥旅外乡贤的作用为例解释说,现在的皖南山区交通状况有了极大改观,新的“一带一路”(高铁+高速公路)已经形成,“便捷的交通既可带来人气,也可能带走人气。 ”唐建军认为,徽州籍的旅外人士体量巨大,整体素质非常高,尤其是具有强大带动力和引导力的高端人才比例很高。 “应该通过精心筹谋,构建起对家乡反哺回报的良性机制,带动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 ”

如何吸引旅外人士回报家乡?休宁县方志办主任汪顺生认为,祠堂或许能够发挥精神纽带的作用。“目前,休宁县保存有鹤城乡鄣源里方氏树德堂、右龙村张氏宗祠等20多座祠堂,在作为祭祖缅怀祖先场所的同时,也可引导其成为爱国主义及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阵地。”他认为,可以将祠堂作为宗族标志或象征的感召力转化到吸引各地宗亲包括海外宗亲回乡寻根问祖,加强宗亲联络、乡亲联谊、民族团结上来,借以发挥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是徽州古村落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黄山学院的汪大白教授梳理了最近20年来关于徽州古村落的研究与思考,以期为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他介绍,有的研究者关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提出古村落应以历史保护为基础,旅游开发为手段,以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也有研究者认为,真正的舒适宜人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人居文化思想作指导,尊重“道法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一些研究者认为,家风家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如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宋冬梅就认为,家风家训是徽州地区众多杰出历史人物赖以成长的丰厚文化土壤,必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的精神养料。 “例如曾被中纪委网站推荐的《章氏家训》倡导的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理念,不仅让章姓族人代有才人出,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宋冬梅说,今天已经有绩溪自编家教教材《章氏家训导读》面世,这是让传统家训“活起来”的一种创新和尝试。此外,新时代的家风家训传承更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并与法律相结合进行创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以及学术会议、优秀家风家训评比等形式,让传统家风家训融入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养分。 ”

新闻推荐

媒体人“跨界”做公益 感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作为一名媒体人,安徽善之源公益负责人刘高威,十多年来热心公益。近五年来,作为志愿者,他组织和参与致敬好人、助学贫困儿...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