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的女儿

新安晚报 2019-05-15 11:12 大字

□合肥甘臻

上庄何地?绩溪县边陲一古镇矣,西临黄山,蛰居江南丘陵之腹地,素有“文化之乡”、皖南“小上海”之美誉。上庄的女儿呢?上庄的女儿,自然是徽州的女儿。胡跃华是从上庄走出来的,她一直称自己是上庄的女儿。

作为上庄的女儿,胡跃华写《上庄的女儿》这本书,最有底气。她十年磨一剑,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我读她的这本散文集,就有一种厚重和新鲜的感觉。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上庄。上庄我去过,印象中很美,很古朴,很人文。印象最深的,它是胡适的故乡,也是汪静之和胡开文的故乡。看了这本书,我更想再去上庄看一看。看什么呢?看一下徽州的女儿走出来的宅院,看一下那里保存完善的古镇和古村落,看一下胡适先生、汪静之先生、胡开文先生的故居,它在我们面前应是一座座丰碑,点亮我们心中的那一片境地,令我们的敬仰之情、奋进之心,油然而生。现在回想起来,我去过的那一次如同走马观花,显得有些粗略。接着,去体会一下徽州当地的风土人情,寻觅古徽州丰厚的人文墨迹……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上庄,值得我再去。

这本书,让我见识了真实的上庄的女儿。上庄的女儿,只能出自上庄。她饮的是上庄的清泉,呼吸的是江南清新的空气,举目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人家。但是,古朴的马头墙下,陪伴她的,是书房,是家训,是父辈的言传身教,是邻里亲善、互助向上的氛围,是徽骆驼的精神传承,是徽派的博大精深。一个人吸收的营养有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体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怎么样,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境界和格局。胡跃华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上庄的女儿。人生的启程她走得较为顺畅,上大学学法律,然后到报社当记者。但是,这远远不够。胡跃华在书中提到“天道酬勤”,这四个字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她一个跨界的女生,喜欢接受新的挑战,做一行爱一行,每一行都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做记者,她是“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我当“毒贩”七昼夜》一文里,这个“毒贩”,嘴里叼着555牌香烟,在大庭广众之下,镇定自若。谁会想到,她就是执行某项特殊任务的记者胡跃华?作为记者,这需要怎样的勇气、胆识和气魄?胡跃华在书中并没有渲染自己的果敢行动,而是写那些缉毒警察:“在这短短的七个日夜里,我亲眼目睹了Q县缉毒警察机智英勇的战斗风采,亲身感受了他们工作的艰难困苦,也耳闻了许多关于他们在与毒品犯罪分子的较量中,面对恐吓威胁和金钱利诱,一个个正气凛然、无私无畏的传奇佳话。”虽然是卧底“毒贩”,但她更是一名记者,她时时牢记自己的使命。几年前,胡跃华上卫视名栏目“记者档案”做访谈,安徽记者她是第一人,称她是“江淮名记”“中华名记”一点也不为过。说她跨界,是因为她后来又做经营。那也是“诚信结商缘,智慧创天下”,圈内有目共睹。这就是我见识的从上庄走出来的女儿。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胡跃华写作的灵气。胡跃华的作品,我们不能把她归类为小女人作品之列。读她的作品,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她的散文写到骨子里的感慨,令我感触很深。她写胡铁花、胡适、胡开文,完全是以敬畏之心、将自己融入徽派历史之情节而作。胡适不为人知的人性化的一面跃然纸上,胡铁花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胡开文传承徽墨技艺、报效乡梓之举,读来入目入心,不能不让人产生共鸣。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帆,我们似乎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却又感觉到他们活生生地就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施以智慧的灵光,文明的火焰。胡跃华的笔下,亲情、友情、师生情,入木三分,不是情商很高的人,写不出这般行云流水而又刻骨铭心的文字。她写钱玉岁、郭因、宰贤文,这些生活中的老师,点点滴滴,串成美丽的印记,更多地却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胡跃华的笔下,上庄如此秀丽,如此温馨,如此厚重。上庄不仅是上庄人的上庄,也不仅是绩溪及大徽州人的上庄,更是我们所有人的上庄。

“胡跃华将一个调查记者逼向真相时的勇气与侠骨,和一个徽州女性观察世道人心时的慧眼与柔肠,在笔墨中淋漓尽致地融为了一体。”同是记者,又是作家、诗人的陈先发,所言极是。

新闻推荐

“安徽民盟名医服务站”在绩溪共建

本报讯近日,民盟安徽省委秘书长侯宇虹带队赴绩溪县中医院开展“安徽民盟名医服务站——绩溪站”义诊活动,并正式签订“安徽...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