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篓里的爱

宣城日报 2019-04-10 00:00 大字

方明金和姚秋梅经常带着儿子在院子里晒太阳。九旬夫妻对儿子不离不弃。夫妻俩把儿子抬到院子里。姚秋梅给儿子喂饭。

初春的山城,清晨的寒意依然深重。

3月中旬的一天,绩溪县金沙镇黄土坎村葛里村民组的一个小院里,93岁的方明金早早起了床,简单洗漱完毕后,他顺手把身边的一个竹篓拖到了门口。天色渐亮,气温回暖。吃完早饭,方明金拉了把有些年头的椅子来坐,倚靠在门前,任由阳光懒懒地洒在身上。

“良宝醒了,赶紧把他搞起来,我喂饭给他吃。”方明金的老伴——92岁的姚秋梅轻轻喊了一声,他这才回过神来,拖着缓慢的步子走进了卧室。昏暗的房间里,借着小窗透进来的光,方明金有些吃力地把床上的“良宝”抱了起来,一步一歇,两步一停,才把他抱到竹篓面前,然后慢慢地放了进去。

竹篓里的“良宝”不是别人,正是老俩口的小儿子——今年50岁的方良宝。这个小小的竹篓就是他的“港湾”。“从3岁起,小良宝就坐在竹篓里了。”过了许久,方明金才调匀了呼吸,然后继续倚靠在那张椅子上,聊起了40多年前的往事……

1.

“无论怎么样,都要把他养大”

那是1970年12月间的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黄土坎村里,方明金一家充满了洋洋的喜气。那时,姚秋梅已经怀孕8个多月了。大伙儿正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偶然的一天,姚秋梅突发高烧,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退。有些着急的方明金思前想后,在当地找了位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来到方家后,给姚秋梅作了一番检查,最后诊断出她可能是患上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了尽快治病,医生给她开了大剂量的药物。

次日晚上,随着一阵疼痛,一个小男孩在这个小村子里诞生了,父母给他取名“良宝”。

小良宝是方家的第9个孩子。起初,医院和家人都没发现这个男婴有任何异样。但等到小良宝长到3岁时,仍不会说话、走路,更不会自己吃饭。

怀着忐忑的心情,方明金和姚秋梅带着儿子到当时的驻绩溪上海瑞金医院就诊,结果被确诊是药物导致的严重后遗症。更让夫妻俩崩溃的是,医院告诉他们:这种后遗症无药可救,而且孩子今后的生活将终生不能自理。

“当时就想着,无论怎么样,都要把他养大!”方明金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尽管声音不太洪亮,但听得出,那语气里充满着异常的坚定——一如四十多年前那般。

这个决定,让夫妻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小良宝除了会吃喝,什么都不能也不会做;两人几乎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农活,养活一大家子……

为了能够边干活边照看小良宝,夫妻俩想到了一个主意:请木匠做个坐框(类似竹篓的盛器),然后把儿子放进去。去生产队干活时,直接把孩子背在背上。

但也许是因为坐框太硬的缘故,起初,小良宝整天哭闹个不停。后来,夫妻俩忽而想到了用来装稻谷的竹篓,他们在里面放个小板凳,下面用稻草和破旧的衣服垫起来。

没想到,还真的起了作用。小良宝不仅不哭闹了,反而手舞足蹈地冲着他们“嗷嗷”地叫着、笑着……

就这样,夫妻俩无论是出门干活还是上街买菜,始终把装着小良宝的竹篓背在身上,无论严冬酷夏,不管风霜雪雨。

2.

“这么多年下来,家里已换了10多个竹篓”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日子在一个又一个竹篓的更换中慢慢流逝:小竹篓变成了大竹篓,新竹篓变成了旧竹篓。

“以前上山采茶的时候,就把他放到竹篓里,这样既能在身边照看,又能够好好干活养家。”方明金说,虽然儿子不能说话,但一到户外,他就会“咿咿呀呀”地叫着,看上去心情很好。

“平时不干活的话,我们都背他出去转转,一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特别高兴,(看起来)很喜欢热闹。”方明金说。

为了让小良宝坐在竹篓里更舒服一些,姚秋梅没少花心思。铺的稻草她一根根地挑选,生怕有尖刺扎着他;铺的旧衣物她更是一件件挑,生怕有硬物划伤他……

每到冬天,姚秋梅更是先把暖手炉放到竹篓里,等竹篓有一定的温度,才把板凳和衣物铺在里面,不让儿子感到一丝寒冷。

在别人看来,方良宝智力上有所缺陷。但在方明金和姚秋梅眼里,儿子跟其他正常人一样。

“生气了会发脾气,高兴了也会笑。我们觉得这个小鬼(小孩子)他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姚秋梅边说边望着儿子,眼里盛满了温柔与关爱。

方良宝小的时候,夫妻俩还能把他轻松抱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良宝慢慢长大,体重也增长了不少,方明金和姚秋梅再背起他,就显得吃力不少。“经常是腰酸背疼的,一到下雨天身上都难受。”方明金说。

方良宝渐渐长大,夫妻俩也慢慢变老。尽管如此,姚秋梅依然坚持不懈地给他穿衣、洗漱、喂饭、清理大小便……方明金则继续把儿子抱进抱出,但速度比从前慢了不少。“一天至少要抱10次,一年将近4000次。”方明金掰着手指头算着。

20岁之前,方良宝的身材还算正常,体重最重时有50多公斤。但从20岁起,由于长年累月地坐着不动,他的四肢已经变得严重畸形萎缩,体重也降至35公斤。即便是这样,身体大不如前的老俩口抱起他来也是愈发艰难。

于是,到后来,无论是上山干活还是外出办事,两人干脆一前一后抬着竹篓,总之是始终把方良宝带在身边。时间一长,竹篓就散架了,方明金不得不请村里的木匠修修补补或者重新订做。

“这么多年下来,家里已经更换了10多个竹篓。”他说,为了防止竹篓用坏了找不到新的替换,家里还随时放了一个竹篓作为备用。

3.

“我们最担心的是死后谁来照顾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半个世纪,相依相守。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方良宝安稳地度过了五十载春秋。

尽管已经年过五旬,但现在方良宝仍然和父母睡在一起。“看到他,我们才能放心,他如果有动静,我们也好方便照顾。”姚秋梅说。

在狭窄的卧室里,一张比单人床稍微宽一点的小床静静放置着,老俩口和方良宝都睡在这里。由于儿子四肢僵硬,常常会有一些无意识的动作,所以在睡觉时,他们就将儿子夹在中间,一家三口紧紧靠在一起。“也只有这样,他晚上才能睡得着。”

正是因为照料得无微不至,方良宝的眼里只有父母,对于别人的关心,他不太愿意接受。

有一次,他突然高烧,恰巧夫妻俩因急事外出,方良宝的婶婶见他嘴唇开裂,好心到自家的厨房里倒水给他,可他就是不张口。后来婶婶没办法,从他家的水瓶里边倒水边给他看着再递上,方良宝这才微微张开了嘴,勉强地喝了口水。

如今,方明金和姚秋梅均已年过九旬,仍然不厌其烦地照顾方良宝的吃喝拉撒。儿子喜欢晒太阳,天气晴好的时候,老俩口就把他从屋子里抬出来。

到后来,方明金的双手使不上力,步子也有些趔趄,两人的动作只好从“抬竹篓”变成了“拖竹篓”。

“竹篓底下特别加了两块板子,这样在拖的时候才不容易被弄坏。”方明金说。

虽然家里生活困难,但90多年来,夫妻俩一直自力更生,勤俭持家。为了贴补家用,夫妻俩养了近四十年的母猪,到后来还种了六分水田和三分菜地。

现在老俩口行动不便,干起活来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他们三人都享受了低保补助,加上方良宝每年还有残疾补助,一家人日子倒也安逸知足。

这么多年,许多人劝老俩口放弃孩子,但执拗的他们总是无数次地一口回绝:我们自己生的孩子,就一定要把他养大。

“现在我们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们最担心的是死后谁来照顾他(指方良宝)。”方明金看着竹篓里的儿子,轻轻地叹了口气。

暖暖的阳光照在小院里,姚秋梅又习惯性地理了理竹篓里的衣物,方明金则呆呆地看向了远方,一双深陷的眼睛里藏满了心事……

新闻推荐

宣绩高铁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本报讯宣绩高铁初步设计审查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专家组原则通过了初步设计方案。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宣绩高铁正线全长112公里,...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