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飏灯 祈平安

宣城日报 2019-03-23 10:36 大字

每逢过年期间,舞龙灯、唱大戏、打年糕、办“村晚”,已成为大伙儿喜庆佳节的常规“节目”。在山城绩溪,有一项鲜为人知的民俗活动,它便是“放飏灯”。

据了解,放飏灯原为绩溪民间游艺活动,早年盛行于登源河一带,近年来在绩溪县日渐兴起,现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自三国

今年元旦期间,一场大雪过后,位于绩溪县家朋乡的磡头村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好看。

“遍地积雪始放灯。”纷纷扬扬的大雪刚停,村民们就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开始做飏灯了。“这几乎是一种不成文规约,因为下雪天放飏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火灾的发生。”村民唐德元欣喜地说。

据介绍,飏灯源自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孔明灯,但比一般的孔明灯要复杂多了:它由一个大灯后面串上几十个小灯,一字向天上飞去。放飞的时候,如同一只洁白的火龙腾空而起,远远望去,非常壮观。

相关资料记载:磡头村飏灯制作和放飞历史悠久,其技艺靠师徒相传。近代以来,民间飏灯大师许日金、许灶全、许传成在传统飏灯基础上携带烟火,增加了飏灯的观赏性。许传成更是成为了当代磡头村飏灯非遗项目传承人。

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相传数百年。每逢雪天,磡头村都要举办放飏灯这一民俗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制作飏灯的场景也特别热闹:偌大的院子里,村民们裁纸的裁纸,扎底座的扎底座,糊灯的糊灯,有说有笑,温馨极了。

制作讲究

“最大的飏灯,有四五米高,一两米宽。”唐德元说,制作飏灯,要先用棉纸和浆糊粘合成纸箱形状,下设一圆形口,圆口处用铁丝、竹篾扎“飏灯络”。

别看制作材料寻常,工艺却非常讲究。大型飏灯需要用1开的整张棉纸分别有124张、136

张、148张制成,能带动用长绳吊系的小灯数十盏一同上天。小灯为直径10厘米、高20厘米的圆柱形,用棉纸和小蔑丝、细铁丝扎制。

制作过程中,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的制作则相对简单些,在灯笼下方直接插上蜡烛后,再分别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

黄昏的最后一抹余辉见证了飏灯的升空,村民手提着飏灯,做着最后的准备。放飞时,大灯的“飏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紧接着,大灯依靠浓烟熏腾,便能够牵引小灯升空。

夜幕降临,大灯小灯全都点燃,群灯冉冉升起在夜空时,灯光串串闪烁,蔚为壮观。

寄托幸福

经过一天的紧张忙碌,一套新的飏灯制作完成。

“出发喽!”放灯的队伍乐呵呵地抬着灯,去“发射场”——村头一片空旷的田野。放飏灯是村里的大事,几乎整个村的人都早早地候在那里,等待飏灯升上天空!

“点火!”一声号令后,主灯的燃料点着了,随着火势的增大,烟雾向上冲,灯慢慢张开伸展,像一个巨形的帽子。另有几人捧住灯络,还有人在高墩处,用长叉撑灯顶;排在后面的人手提一盏小灯,等候大灯升空,然后慢慢逐一放飞。

随着飏灯越来越大,“预备——放!”大家同时放手,大飏灯缓缓上升,观看的人一阵欢呼:“飞了,飞了,再飞高一点!”当大飏灯上升到一定高度,小灯开始依次放飞了。一盏、两盏、三盏……24盏灯,象征着24个节气。

飏灯缓缓升起,排着一字长阵,飞上夜空……如果是晴好的天气,当飏灯飞升夜空时,磡头村民们便能够看到这样一幕:月亮冉冉升起,飏灯徐徐飞翔,月亮与飏灯交辉相映,特别好看。

据了解,当地还有“磡头放飏灯,隔壁隔坞红彤彤”的谚语。村里的老人们娓娓道来:飏灯可飘行数十里,引得大伙儿纷纷走出家门仰头赏看,孩子们在冰天雪地中追赶飏灯,这样的场景充满童趣、其乐无穷。

瑞雪兆丰年,放飞飏灯,蕴含了村民对幸福的寄托。望着越飞越远的飏灯,村民们祈祷来年一定更美好。

新闻推荐

东向对标 文化先行

2018年以来,宣城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努力在沪苏浙地区打响文化宣城的品牌,不断激发文...

绩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绩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