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比米小,也入古诗来
经典咏流传,一群贵州山村的孩子,把袁枚的诗《苔》唱进了国人的心里。诗中的苔即是苔藓,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苔藓植物在乡村随处可见,并不是稀罕之物,然而就是如此平凡之物,在古代被诗人们拿来反复利用,借物抒情,苔花、青苔、苍苔、碧苔、绿苔、紫苔……一一入诗来。
清·袁枚《苔·其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阳光照射不到的、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凭着坚强的活力,焕发青春的光采。苔花如米粒般细小,也能像牡丹一般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世界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苔藓属于低等的植物,并不开花,也无种子,以孢子繁殖。我在故乡的老屋墙根下曾看到过它的孢子,比米粒还要细小,在更加纤细的茎部顶端摇曳,我借用专门的微距镜头拍下了这些神奇的微观世界,酷似一片小森林。所以,我想诗人袁枚所说的苔花并非真的花,而是对青苔、苔藓的代称,或者,是诗人把苔藓的孢子误认为是它的花。抑或诗人只是从古代的诗作中借用了“苔花”一词而已。
在古诗中,“青苔”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大多用来表达清冷、孤寂、失意、落魄的心境。如,唐· 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袁枚的《苔· 其二》写的也是青苔:“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一首的意境更加深远。
唐·王维《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苍苔也就是青苔,古汉语中,“苍”有“青,深青色”的意思。唐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的足迹早被青苔掩藏。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唐·李白《冬日归旧山》:“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
苔藓并非都是青色、绿色,也有紫色。晋· 崔豹《古今注》:“空室无人,则生苔藓,或青或紫。一名绿钱。”我年前去往胡适故居所在的安徽绩溪县上庄古镇,在一座古宅的窗户下,恰巧看到一片紫苔,并随手拍了下来。红棕相间,十分难得。南北朝 · 沈约《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宾阶客位,到处长满苔藓,写出宅第萧条荒凉,无有造其门者。
古代人大多脚穿木屐,踩在青苔上会留下屐痕,令人心疼。诗人多情,所以古诗中常有关于青苔屐痕的描写。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小小青苔,成了诸多古诗的灵魂或意境,沉浸其中,竟韵味无穷了。
新闻推荐
晨报讯原本是23元的车费,微信支付的时候多加了两个零变成了2300元。3月12日17时25分,合肥和瑞出租车有限公司皖ADT778...
绩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绩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