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往事风吹散

齐鲁晚报 2018-02-25 13:50 大字

《百年风雅》刘宜庆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刘宜庆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在这尊国宝重器上,赫然出现“宅兹中国”四个字,将家国紧密联系起来。

家国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情怀。

家国,国家,紧密相连。仿佛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河,流经千年,又复千年。

及至晚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被西风熏染。甲午战败后,开明的士大夫阶层呼吁维新变法。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湖南推行新政。他们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陈三立父子被革职,湖南新政被废弃。陈氏父子的心血前功尽弃。1900年,陈宝箴在庚子之变的滔天巨浪中病逝。陈三立从时代潮流之中自我放逐,无心于仕途。“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葬父于南昌西山崝庐旁。义宁陈氏三代人经此国难、家难,带有杜鹃泣血的悲剧色彩。故每念于此陈寅恪常常难以释怀,“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等诗句实在是因家族的经历,有感而发。

追寻义宁陈氏的百年往事,可以照见一个家族的来时路,一个国家的发展路。从陈宝箴到陈封怀,爱国,爱中国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内核,是一盏薪火相传的明灯,发散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芒。这盏灯,永不熄灭,亮在历史深处。

新文化运动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学校都有一批学子走出国门,到欧美留学。他们学成归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思想不再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或者致力于教育,或致力于科学,传播民主与科学的种子。这种变化,在胡传、胡适父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义宁陈寅恪,绩溪胡适,川沙黄炎培,宝山张君劢,湖州钱玄同,吴江费孝通,海盐朱希祖,怀宁邓以蛰,从江南八个文化世家的家族往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如何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浪缓潮平后回头望去,国与家的变迁脉络清晰显现,可是当时个体在时代洪流之中的挣扎和浮沉,非亲历者终究无法感同身受。

传统的家族结构和生活方式,早已不存。回望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何为文化世家?一个家族具有高洁的德行,爱国的精神,书香的浸润,教育的传承,文化的影响。这一切,都可以用“家风”两个字来涵盖诸多内涵。家风,还可以让人想到,风范,风流,风度,风韵。这万千精神气象,在这八大文化世家中演绎成历史因果的纠结,生死流转的悲欢。

回望文化世家的如烟往事,在历史风云中变幻无常。一家三代的历史命运,与国运息息相通。家国往事风吹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向。这本书中,记录的是大风来临的时刻,文化世家三代人的悲欢和抉择。我在这本书中,记录的是尘影与身影、云影和帆影。总之是家国梦影,皆在流水之中。赤胆忠心,爱国爱家,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正是八大文化世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多少往事归笔下,百年风云萦心间。我在这本书中,铭刻的文化世家的变迁和家族成员的生死,并使之成为从历史的天空回荡到当下的声音。或者说,我勾勒了文化世家家族成员的身影,让读者感受到在历史剧烈变迁之中也业已中断的家风。

这本打开的书,连接无限家事与国事,弥漫百年中国风云。是一曲慷慨悲歌,也是一首凄婉离歌。家国沧桑一本书,囊括多少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曲终人散,竞看东海变桑田,唯愿广陵散未绝。

新闻推荐

罗家伦并非“破格录取”

近年来提及罗家伦的著述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1917年北京大学入学招生考试,考生罗家伦虽然数学零分,但因作文满分,被校长蔡元培和阅卷教师胡适破格录取。这则故事常被用来说明民国教育的某种精神气...

绩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绩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