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桐坑

黄山日报 2017-09-23 00:00 大字

□程瑞嘉

星期天,和“假行僧”、“戚家军”及他们的夫人坐车去绩溪县附近的村庄里随便走一走,看一看,经过汪村、仁里和龙川,车子不知不觉开进了与徽杭古道入口交界处的桐坑村。

秋天的乡村,田里到处可见青绿的稻秧已经结穗,正在等待成熟,有的已经低下了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的吹拂下,吸引农人赞叹的目光,报答他们的辛苦。地里的玉米成熟了,一穗穗被绿色衣服包裹着的玉米穗子,拖着由青色变成黑色的玉米须站在玉米秆上,像军人佩带上的手枪,威武雄壮。山地里或瓜台上的冬瓜、南瓜、黄瓜、丝瓜皆熟透,或躺或卧或站在那里,像一个个山野玩童,好奇地看着几个外地来的游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些藤蔓上的花儿,特别是大丽菊和凌霄花,在几场秋雨过后,抖擞了精神,开得愈加红艳和热情奔放。

桐坑还是一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个从龙川一路走来的胡氏村庄,村庄里的古井、古胡氏支祠、古汪公庙,还依然保有古老的模样,像一个沧桑的老人,站在那里向人们叙说着桐坑当年的往事。村庄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坐在阴凉处避暑,说鳖或看着孩子玩闹,他们和开在村庄角落里的那些花儿、草儿以及四处闲逛的狗猫,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游走的我们只能通过村庄的外表去揣度村庄昔日的模样,走进桐坑的时光深处。古道是一条不说话的时间隧道,引领我们走进前人的生活,一级级纵横向上的石板阶梯,是连接绩溪与杭州的生命线,古道故事、村庄故事乃至祠堂故事,徽商故事,都由此而发生。

我们越过村口宽敞的田野走进逼窄的山谷河口往幽静的谷地进发,为的是在烈日下寻找一处可以消暑的水潭,却寻找到了许多意外的风景。古石桥、修整完好的石板古道、线缆吊桥,山谷河道里野性十足的乱石,瓜台上挂着一盏盏青绿色灯笼的吊瓜与到处攀爬的瓜蔓,共同构成了山谷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路边的山核桃树、野桃树上挂满了累累的果实,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年成。美中不足的是山谷里的水太少,或断流或留存很少的一潭。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是电站发电,将山谷里的水引向了一道水泥做的水渠里去了。有村人说,一场山雨过后,山谷里的水就会轰隆隆而下唱起欢快的歌儿。说得多好啊!怪不得山里人永远那么乐观和积极向上,他们是受了山谷里溪水的启发和熏陶。那种不屈于艰苦环境的精神,多像山谷里的乱石和山上的树木,无论风霜雨雪,狂风暴雨,抑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改变不了他们向生活挑战的决心和昂扬斗志。

再看山谷里的那些乱石,初看是乱,再看却又显得很有秩序。那些石头,大如小山,细小如轻沙,都是经过几千、上亿年的地质变化和流水冲刷,如今的人们已经很难看清它们早年的模样,却被塑造成了我们眼前的模样:像动物、像神仙鬼怪、像日常用品、沙发家具,像我们平常看到的一切有形东西的模样,更像山谷中天上飘过的云朵,云朵瞬间万变,石头却以一种相对不变的形态存在着,却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边环境的塑造而悄悄地变化着。像村庄里一代又一代的胡氏子孙。“假行僧”在乱石间不停地翻越,寻找着一潭能够消暑的深水,“戚家军”则在那些乱石间寻找着喜欢的石头,以便拿来摆在书案前,读书累了的时候,好有个说话谈心的伴侣。他们的夫人则怀着好奇的心理,对满山满坞的风景品头论足。

我则像一个闲人,什么也不干,就那样在山谷间随意行走观望,倾听山谷里风吹过的声音,水流动的声音,鸟儿虫儿欢闹的鸣唱,看天上的匆匆奔走的云朵,看山间的石头和山上的树木,甚至用目光和手去抚摸天上的云朵和山谷里的石头,感受一种脱胎换骨的亲切、随和,他们和一个叫桐坑的古老村庄一样,和那些开花、结穗的庄稼一样,构成了桐坑胡氏的历史和文化。

新闻推荐

绩溪:皖东南交通枢纽渐成“雏形”■周明助

五年砥砺扎实苦干,五年奋进谱新篇。这五年,是绩溪县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绩溪县委、县政府以站高看远的远见谋略和战略决策,提出了将绩溪建设成为“皖东南交通枢纽”的宏伟目标,大手笔...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