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大户成长记:从200只到12000只
为了摆脱贫困,泾县琴溪镇马鞍村村民谭长金曾尝试养鸭,从200多只开始,却因为没有技术和经验,尝
试失败了。一年多后,在扶贫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谭长金重操旧业,有了专业技术的支持,近年来他的养殖事业稳步发展,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2000只。记者昨日跟随谭长金体验他一天的劳作,倾听他的奋斗故事,也从他的脸上看到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一周前新增了一万只小鸭
昨天上午,记者从泾县琴溪镇马鞍村谭长金家里,来到1公里外的鸭棚,这里是谭长金养小鸭的地方。
在鸭棚边,一整包鸭饲料倒在地上,旁边还有一根正在排水的水管,小鸭子们一会儿抢吃饲料,一会儿又围着水管喝水,跑来跑去,很是可爱。谭长金在旁边搭围栏,防止小鸭子跑进河里,看着跑来跑去的小鸭子,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批鸭子是一个星期前才买回来的,有一万只。”谭长金说,加上他养的另外一批2000只成鸭,他现在共养了约12000只鸭。
“我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先喂那些老鸭,然后捡鸭蛋。忙好之后再到小鸭棚这边来看看。”谭长金一边搬着鸭饲料,一边和记者说,这10000只刚买来的小鸭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还不熟悉,晚上会挤在一起,容易有小鸭被压死。为保证成活率,近些天谭长金每天晚上都会和合伙人轮流守夜,看见小鸭挤在一起就会将它们赶开。
近年来,谭长金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但他最初尝试养鸭子的时候,却只养了200多只。那是一段颇为艰难的往事。
曾经的贫困户成了种养大户
今年51岁的谭长金是六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的母亲今年已经95岁了。“我妈2010年的时候开始生病,老年痴呆,如果没人看着就会到处跑。”谭长金说,母亲一直跟着他一起生活,为了照顾她,他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里种田维持生活。
“种稻子挣点钱只能保生活,为了挣钱,我几年前也养过鸭子。”谭长金说,一开始他养了200只鸭子,因为没有经验和技术,又没有钱继续投入,他想靠养殖脱贫致富的尝试失败了。“那时候本来就没什么收入,养鸭子失败了,还欠了几万块钱的债,日子难过得很。”
2014年,谭长金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也在那一年结了婚。“扶贫干部看我养过鸭子,就支持我继续养鸭。”谭长金说,于是他又开始搞起了养殖,一开始养了四五百只鸭子,这一次,扶贫干部帮他请来了养殖技术人才,传授养鸭的技术和经验,他也靠自己的努力,慢慢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去年养鸭子挣了五六万,再加上承包了100多亩田种水稻,一年收入也有八九万。”谭长金说他还承包了几十亩鱼塘,虽然现在还在投入,但他对未来的收获有信心。
只要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
骑着电动三轮车,从鸭棚回家后,谭长金没有休息,从仓库里拿出一包化肥,拆开后装了一些在喷撒化肥的机器里。“这东西是半自动的,装进去,在田里按一下按钮,化肥就会喷撒出来,不用手撒了。”
站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谭长金指着面前的一大片水田对记者说,这一片大约一百多亩的水田都是他承包的。“最近主要忙着撒化肥和农药,还有不少没有撒。”说话间,谭长金就背着装着化肥的桶,走进了水田里,几十斤化肥几分钟就撒完了。“这个桶能装四十斤,大概能撒一亩田。”谭长金说,农忙时节,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时也会请人帮忙。“种田挣钱很少,但风险小,收入稳定。”
今年上半年,鸭蛋价格跌得厉害,家禽市场也不好,谭长金损失了几万块钱。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谭长金将滞销的鸭蛋制作成了咸鸭蛋,共卖出了2万多个。“非常感谢他们,不然我损失更大。”谭长金笑着说。
谭长金感受到这些年来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那就是信心的恢复。他明白,只要自己努力,未来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曹庆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日前播出...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