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雄成长的地方 读长篇历史小说《茨山庵》

芜湖日报 2019-12-06 01:17 大字

《茨山庵》 谈怡中 著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

《茨山庵》是谈怡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欲望》关注当下、具有鲜明纪实性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是不折不扣的历史题材,在深入挖掘地方史料的基础上,采取虚构手法,编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具有写苦难历史而不滞重,赞英雄人物而不虚浮的特色。

小说以南陵茨山庵为地域背景,以积极拥护南繁芜新四军游击队抗日的刘兰英(娘)的回忆为主线,通过她的视角,将南陵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和普通群众,敢于最大化地发挥潜能,同敌人巧妙周旋、英勇斗争的真实故事,画卷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精心安排、有机融进了民族英雄李家发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小说不仅赞美李家发,也讴歌英雄成长土壤上的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战争时期,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的牺牲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日本侵占南陵,开展了疯狂的屠杀和奴役行径。1944年4月,国军原144师投降了进驻南陵的日军,后该师改为“皖南独立方面军”。原南陵县国民政府逃往泾县茂林避难。少年李家发亲眼目睹了“皖南独立方面军”勾结日军头目小关,杀害新四军游击队员和抗日群众的场面,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立志长大要扛起枪,消灭这帮侵略者和他们的走狗。抗日战争胜利后,独立十三旅在南繁芜一带,又疯狂清剿新四军游击队,少年李家发又看到了新四军游击队员们在茨山庵、板石岭等地被杀害,更加坚定了长大后要参加革命队伍,解放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的决心。

新中国一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当时虚龄18岁的李家发,踊跃报名到了朝鲜前线,实现了他保家卫国、绝不容祖国被侵略的初心素志。李家发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金城战役轿岩山战斗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扫射,为部队打开胜利的通道做出了贡献。李家发与许许多多的志愿军战士一道,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得了世界的和平。他荣获了中国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被著名散文家杨朔誉为“万古青春”。他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小说就是这样循着时间的河流一路追溯,英雄的形象照亮了家乡的天空,激励着后人。这也是一种反哺吧。

从某种程度上说,撕开历史隐蔽的伤口,也暴露出人性的最后底牌。作为人性最大试金石的战争,最能显现人的善恶美丑。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小心触摸历史残存的温度,在罅隙处看见光芒。谈怡中将正史传统叙事与传奇叙事相结合,即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赋予情节以传奇性、曲折性、生动性,以此为基础,在平凡中照鉴伟大,从世俗中走向崇高,从而完成小说人物形象的构建。

谈怡中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但他并不恪守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而是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作为书名的茨山庵,既是一个地点,也是一个具有隐喻特色的象征;又如采用了虚拟和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将一种神秘的或者是怪异的气氛融入普通的主题。尤其是通过魔幻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增加了作品的容量,扩充了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充满深刻的哲学意味和诗学意蕴,表现出各种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使小说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意旨更加深邃,充满了多重生命况味,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野逸风格,筑成了宏大高妙、新颖独特的时空结构,这不仅强化了小说的节奏感,同时与小说的各章起承转合相契合。在小说中,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和民俗等,增强了作品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厚度。

说实话,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事件发展的逻辑性、情节推进的条理性,都因时不时的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显得多枝多杈、晦暗不明;在描写的精准度、意味的营构方面,也因文字少了一份纯熟与圆通,而显得有心打虎而气力不足。在作者朦胧的意识里,不乏艺术上的考虑和追求,即通过将散乱的地域历史事件,统摄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选择与编织,进而发现隐秘而又说不清楚的人的情感,探究人物心灵的深邃图景,达到让情节自然贯通、让意义自然带出的目的。这样的创作初衷,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带有初写者原始芜杂气息的作品,更有感性的外观,更有漫漶的形象画面,更有一股子来自民间十足烟火气的恣意生长的野性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谈怡中发挥专长,在小说中楔入了原创诗词100首,这对艺术地提升人物情感、艺术地概括升华故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说以词开篇,又以词结尾,显示小说在结构上的完整。

总之,谈怡中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在历史典籍与民间逸闻中爬梳剔抉,几易其稿,写出来这部抗战作品,尽管还有全方位的差距,也是值得鼓励的。

□ 姚祥

新闻推荐

重温红色记忆牢记初心使命

近日,店埠镇镇南社区组织全体党员和干部前往泾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重温红色记忆,牢记初心使命”活动。旨...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