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风华,风光;物种,物质,物品。周王风物,在外人看来,如“藏在深闺未人识”的贵妇人;在自家看来,浸润已久,似“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花儿。如今对这此家珍

今日宣州 2019-09-16 00:45 大字

●邢少山

周王镇,我一开始以为是周文王或周武王的诞生地,找了许多资料,毫不沾边。我问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时此地姓周(有周村)的、姓王(有王村)的较多,合起来人们就叫“周王"了。啊,就这么简单?

然而,周王虽扯不上周文王或周武王,它还是有历史可寻的,从一些侧面的资料可知它至少涉及到唐代。《宣城县志》记载:唐时周王净蓬佛教盛行,有寺庙二十余座,另周王还有地藏寺、松岩寺、净土寺等佛教胜地等。当时有“杨村九十九条巷,巷巷住和尚"之说。到了宋代,“开山祖师"梅尧臣一次送友至茅山,在周王写下“鸡晓茅家店,晨踏板桥霜。"的诗句,从这些资料来看,周王镇至少可以推至唐代。这样看来,周王还是有悠久历史的。

在周王镇的胡家崂中南山中段的朝阳坡上,人们发现了被风尘浸湿的皮碓齿。此碓齿系用坚硬的黑石凿制成,齿纹清晰可见,这是一只舂宣纸原料檀皮专用的工具。同时,发现的还有晒檀皮等原料的场地,约有砌成的二万多平方米的山石。这些山石的排列,从它的地势、方位、宽度、进深等方面看,可推测当时是纸槽房、料库、推浆房、剪纸房和工人食宿区。这样看来,这里曾制作过宣纸,是宣纸遗制址。周王这些风物的出现,似乎打破人们对“宣纸唯有产在泾县"的传统看法。过去,安徽人有一种说法,叫“怀宁出人,铜城出名;泾县出纸,宣城出名。"现在看来,后一种说不太完全,哈哈。还有,一种制造宣纸的原料的青檀树,细心的人至今在周王境内还能找到,这更证明周王更有制造宣纸的可能。后来,据专家们考证,由于战争、瘟疫的侵袭和时代的变迁,宣纸的生产外移,这可能是宣纸古迹的留存。1986年11月8日,宣州市人民政府把这里列为“古宣纸厂遗址",作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茅山,人们还发现了小龟山、大龟大古墓群,农人们曾挖出10个空棺,棺内存有大量钱币,至今留下不解之谜。到了清顺冶十年(1653年)梅文鼎在家丁优,去茅山扫墓,茅山曾埋藏了他父亲梅士昌的墓。梅士昌,字大干,号期生,邑庠生,“少小有经世之志,自治经外若象纬、坤舆、阴阳、律历、阵图、兵志、九宫。三式。医药。种树之书靡不搜讨殚宪。务求实用,尤精象数",明亡后他。弃儒服,杜门屏迹",专心研究《易经》,著有《周易麟解》一部。梅文鼎途经周王龙潭,拜访董道生,写下“旧说龙潭胜,今过处士庐。迥溪通曲径,密林护幽居"(《赠龙潭故友董道生(处士》)的诗句。董道生为一代著名方士,在龙谭设经馆,讲经说法。龙谭的经馆,在当时很有名望,现残风迹。梅家的梅曾亮有文载:周王有教场山,“明末,兵屯之,故以名。"梅曾亮生活的时代,清王朝已腐朽,当时国内外矛盾激化。他处在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之中,仍心系国家安危,忌言反清,他说的“教场山",实际上是明末抗清兵马的山寨,当地人称“跑马场"。镇北的凤凰山上有风化的古营盘,是大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率兵援天京(南京)攻克泾县后,其先头部队进入周王镇,在朱家村发生过战事,现可见营垒、工事、刀枪、头盔等风物。1937年宣城遭日本鬼子轰炸,全县中学停办,随后“宣城县立初级中学"迁往周王榨门口,办起全市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一所中字。解放后,有人一直护存着这块历经抗战风火的牌子。

啊,穿越历史的时空,周王镇多少际会风云尽收眼底;历尽千年的沧桑,周王镇一个山镇风物的低吟浅唱,把它裂变成宣城西南的辉煌。是的,是周王这片厚重的土地,包融着这些奇异的风物,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山陵,有河流,丘陵绵延起伏,田地夹杂其间。它的地形、地势、地貌,呈现多样性,又由于这样复杂的地形,造就了物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五谷杂粮(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等),应有尽有;竹木柴炭,亦不缺少;茶桑菇菌,五彩纷呈。现在周王已形成“早圆竹、香菇、蚕桑、茶叶"经济作物的四大特色。因田野面积不大,每块田地的作物又往往不同,粮食、蔬菜、果园和树林可混合种植,共同繁荣生长,似乎成全了动植的大全。在茅山半山腰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栗树,它腹中空空,却生出几株毛竹,每株都很粗壮,它们共生共舞,共展风姿。青峰大李村的千年杏银,开肠破肚,屹立千年不倒,仍繁花似锦,果实累累,展现其坚毅与挺拔。周王风物独树一帜,独具一格,有时神奇到近似神话。洞中青菜,立于一碗中,晶莹如玉,四季常青,倒影潭水。此物在悬岩峭壁的岩台教寺井边大山西麓的仙人洞内,可惜幽深隐秘,鲜有人至。在动物物产上“鲟鱼、青鱼"梅开二度;“黄牛、山羊、绵羊"三驾齐驱,尤其国家一级野生动物扬子鳄在此繁衍生息,得到保护。更有趣的是,碧田村红星水库有一六分地的小岛,竟成扬子鳄的安乐窝,它们在里面游岛嬉戏,洞房花烛,被列为国家扬子鳄保护站,供人观赏。

周王镇的风物的多样与丰富,不但有动植物,还有矿产。煤炭、石灰石、粘土等,尤其以煤炭资源优势更为明显。据《宣城县志》载:“玉屏山、墨斗山、双宙岗小山坑民国采煤凿石,致伤龙脉……"解放后,人们充分开发周王的煤炭资源,一度给国家作过巨大贡献。70年代初,周王的井边煤矿、杨村煤矿、周王一矿、二矿、三矿等,如雨后春笋,煤炭源源不断运出,这也让周王人开始富了起来。尤其是井边煤矿,1973年下半年在54号井挖出了乌亮的优质煤矿,接着又在岗村、腰子村、里边村打了三口井,探明储量70万吨,光井边村1988年年产值就达83万元。周王人挖掘沉睡的乌金,燃烧不落的太阳。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用风镐、钢钎,撬动着千百年的埋藏,使这种风物,变成光明的使者,得以四处张物。周王挖煤还“挖"出一个副市长来。古代有“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的故事。那是说,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而外人却解错其意,以讹传讹,以为从井里挖到了得一个活人。我说的“穿井得一人",不是谣言,是1987年周王的黄发海同志被宣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为副市长。这个副市长就是因为在挖煤过程表现突出、善于经营、管理有方,脱颖而出,让全市刮目相看,代表们认为他能当家理财、富有开拓的精神,因此选他为被副市长的,这着实让周王人骄傲了一阵子。如果说煤炭这种风物,使周王人曾风光无限,那么,周王还有一种风物,在名家里手制成药膏,使医生名扬。大家都知道,周王有还一家有名的骨科诊所——杨家。杨家从杨彬开始祖传至今,他们医治过许多疑难杂症,被当四乡八邻称为“神医杨"。究其原因,杨家除家风很正,医术高明,还有一种药物秘方叫“风骨散"。风骨散的大多成份采自周王本地的药材,周王山清水秀,野生植被丰富,风骨散就地取材而制成。一方水上养一方人,一方药物还治一方病。

周王风物,不但让周王富裕、康健,还能物化成美丽的风景与特独的景观。周王境内,千峰竞秀,状物象形。北斗山,其峰岭遥对北斗星,为人指路。象鼻山,状如象鼻,峭壁伸展,在溪中汲水。金鸡山,形若金鸡,引吭高歌。凤凰山,似凤凰展翅,振翅飞翔。这里,风物化成的风景,让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这里,厚土爆发的力量,让你荡气回肠;这里,是一片江南的悠扬,让你饱赏这美妙无比的风光。如果你还走进海拔420米的青峰山上,“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宋张升《离亭燕》)人们会像上黄山一样,望见一块飞来石,整个石体被一块小石支撑,倾斜着但不倒塌。石体形似一间小屋,有屋顶、屋壁,上大中粗,人们说这是女娲补天的栖息之处,因为石内还有泉水滴出,常年不断。远远看去,又像一朵青山上的白云,飘逸多姿。青峰山下还有三棵大古树,其中大李村的一棵千年银杏,几个合抱,树体己空,仍然不倒,风一吹,空空作响,始终经受住大自然风化。在周王镇风物竞发,谁也不甘落,连一粒粒小小的油菜籽,它也要物化成一个地名。周王榨门原是宣城通往泾县方向的总路口,原来此地没有名字,相传很久以前,一户姓张的人家在这里开了一个榨油坊,人们问:到泾县怎么走?当时人便指着说:“到油榨大门口去问。"油榨门口成为来往行人的路标,后来人们简称为“榨门口"。榨门口这个地名是由一粒粒小小的油菜籽集聚、蜕变、衍生而来的。

周王镇,藏天宝而时涌风物,炳天时而灿烂佳传。赖山川以厚眷,得天地而厚养。周王镇今逢盛世,撰生态之佳传,为民生而造福祉。在基础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成效显著,尤其以交通、电力、通信业发展突出,有力提升了周王形象,进一步完善了集镇服务功能;业已成为宣、宁、泾三县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周王和平村有意把自己打扮成“莲花"形,以村中的农民文化宫为莲蕊,条条公路呈辐射状为“花瓣",各项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安徽日报》曾报导过这支盛开的“莲花"。“欲将风物化为宝,变下功夫奠定基。"不久前,周王镇投资200多万元全面完成社区、净蓬、绿宝等村的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全力做好扎门村100多万元的“民办公助"龙潭水库扩容项目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前几年,周王镇秉承“全国文化之乡"的传统,创建成为“全国诗词之乡"。周王镇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

周王的这些风物,风华,风光;物种,物质,物品。在外人看来,如“藏在深闺未人识"的贵妇;在自家看来,浸润己久,似“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花儿。啊,望山川锦绣生,展天地灵韵成。溯古探幽,忆周王之沧桑;昂首抚今,展风物之闲美。现在让我们一起站在这片热土上,以赤子之心,解读周王的风物,重温乡土的情怀,嘱物群论,更需我辈开拓奋进!

新闻推荐

为校内线路“体检”

8月27日,泾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员走进稼祥中学,为校内线路及配电设备进行“体检”,送上用电安全“礼包”,确保学校在开学后...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