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冲村:红色精神引领乡村振兴

池州日报 2019-09-05 11:09 大字

图为宾山革命纪念馆。

□ 记者 邓柱

8月28日,车子走过一段干净、蜿蜒的乡村公路,路两旁葱绿的毛竹,自乡镇街道出发,行驶大约5公里,越过一道小山梁,远方“革命老区宋冲”门楼映入眼帘,绿意盎然的山林中隐隐现出几幢石片瓦的民居。司机告诉我们,宋冲村到了。

酉华宋冲,是一个红色村庄,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中共铜青南县委、铜青贵县委、泾青南县委和泾青南工委驻地。1945年10月,铜青南县委机关和县大队共90余人从铜陵转移到宾山地区(泾青南三县交界处)开展国统区游击战争。1947年7月,皖南地委在太平龙门召开会议,强调放手发动群众,从单纯的游击战转向广泛的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提出创造主力、创建根据地的任务。会议决定撒销泾青南和铜青南县工委,在铜青贵地区(包括泾县、南陵等县)成立铜青贵县委,直属地委领导。同年9月,皖南地委决定撤销铜青贵县委,成立泾青南县委,将南繁芜县委改为南繁芜工委、将泾太石县委管辖的龙门区委划出,一并归泾青南县委领导。

“龙门会议”后,宾山地区在泾青南县委的领导下,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发展很快。到1947年9月,便形成了以宾山地区为中心的上至太平龙门,下至芜湖、南到青弋江以西,北抵长江以南之铜、繁、青游击根据地。宾山游击根据地面向长江、背靠山区,威胁着国民党的“江防要地”,也是迎接大军渡江的重要基地。1947年10月至1948年9月,国民党为了加强沿江防线,对泾青南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清剿”。泾青南县大队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各种斗争形式,从军事和政治上反击敌人,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残酷“清剿”,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保卫了游击根据地。

宋冲村依山傍水,呈“两脉一带三聚落”,宋冲河呈“Y”型蜿蜒穿村。坐落在村中的宾山革命纪念馆为泾县、青阳、南陵县委旧址,3间皖南民居式的建筑,百余平方米,馆后背靠群山,馆前溪水淙淙。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里收藏了22件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其中有4件重点珍贵文物。如泾青南县委书记、县长朱农曾使用过的物件,游击队曾使用的油灯、茶壶、子弹、刀、草鞋、蓑衣、烟袋等。如今这里与盘台交通站、游击队山棚旧址、宾木区委旧址等红色资源成了红色旅游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缅怀先烈。

“红色基因代代传,光荣传统永世不忘!伟大的红色精神不断激励着老区人民,成为宋冲村巨大而永恒的精神财富!”宋冲村党总支书记舒晓先说。

穿行在村中,“石片当瓦,夯土为墙,杉木作梁,竹编天花”的夯土墙石片瓦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冲间的狭长地带,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朴素而又别致,光滑的河石铺就的游步道掩映在参天大树下,两侧绿化带中的茶叶格外旺盛。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了红色旅游、民宿、自驾、登山等项目的好去处。

在宋冲村蚕桑基地,一只只白胖胖的蚕宝宝正在细细地咀嚼着就近采摘来的新鲜桑叶。望着长势喜人的100多亩桑园和1000多平方米规模的养殖大棚,村民们笑逐颜开,充满期待。去年,宋冲村利用青阳县三方丝绸有限公司流转150余亩土地发展蚕桑种植的契机,积极申请了专项扶贫资金49万元,建设了占地1800平方米的蚕桑一体化养殖大棚,通过将养殖大棚租赁给公司使用,每年可取得资产收益不低于4万元。随着企业的引入,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可以通过流转土地、种植桑树、基地除草打药、养蚕等实现务工增收。目前一体化养殖大棚二期正在建设中。

宋冲村多高山丘陵,环境优美,一直以来就盛产茶叶。通过多方考察,宋冲村成功引进一家浙江企业,并与其合作成立“旗杆茶叶合作社”,逐步发展形成了集茶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一条龙产业。村集体每年通过与合作社合作增收8万余元,贫困户也优先安排在企业打工,村民们在这里打工年工资总额达20多万元。茶叶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宋冲村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2018年,宋冲村已脱贫摘帽,正在昂扬奋战在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新闻推荐

“四步走”构建社区矫正新机制

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硬任务。近年来,泾县司法局通过“四步走”进一步夯实了社区矫正工作基础。一是推广“法...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