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山: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叶有辉祁俊
群峰壁立携绿叶,香榧浸雨映秋颜。伴着初秋细雨,8月29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组走进黄山区新明乡樵山村。这里一片片茶园郁郁葱葱,一棵棵香榧树俊秀挺拔,一串串香榧青果高挂枝头,长势喜人,似在宣告收获季节的到来。
樵山村地处黄山区东北部,东北与泾县铜山接壤,西南与新明村、猴坑村相邻,北面与龙门乡隔湖相望,全村下辖13个村民组1213人,是典型的高山村。12年前,樵山村与外界维系只有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道,外面的客商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久而久之,造成了樵山的闭塞落后、深度贫困,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樵山村资源十分丰富,道路交通不畅不仅阻碍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也导致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落后,可以说是‘守着金饭碗出去讨饭’。”新明乡党委书记焦振龙介绍说。
为了打通发展瓶颈,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樵山村民传承革命先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苦干实干硬化了18.2公里的通村公路,从此打开了樵山通往外界的山门。近年来,樵山村又积极着手各村组之间的道路硬化和拓宽工程,陆续修建桥梁9座、涵洞30余处,配套修建香榧林区道路2.5公里,对通村公路实施安保工程,增设错车道17处,确保群众出行安全便捷。“现在知道樵山的人越来越多了,农产品的销路也打开了,茶叶、香榧、檀皮等都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焦振龙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樵山村又开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先后在余项、吕家、丁家等7个村民组新增400千瓦变压器6台、200千瓦变压器1台,实现电力设施的全面改造升级;完善12个村民组安全饮用水供水工程,解决了300多户1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村子里还建起了移动基站,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村民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樵山村既是太平猴魁的主要产区之一,也是‘樵山贡榧’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香榧种植历史。”樵山村党总支书记汪卫国介绍说,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产业就有了基础,村民们种植香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村里还帮助贫困户申请产业补助资金8.39万元,为53户贫困户低产茶园改造、香榧后期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天然香榧林1100余亩、人工林2000余亩,去年香榧年产量近14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去年我家七八亩茶园的毛收入达到了6万元,20亩香榧的收入有5万元。”今年54岁的贫困户余孝宽告诉记者,2013年10月,他在山上干活时不慎摔倒,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三口之家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村里的帮扶干部通过走访,帮助他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传授香榧种植技术等,从最初的8棵老香榧树逐渐扩大到现在800棵的规模,如今的余孝宽已成为村里的香榧种植大户,并于2016年实现了脱贫。“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日子更加有盼头。”余孝宽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了丰收在即的喜悦。
“除了发展茶叶、香榧等农产品,我们还争取到发展资金用于发展光伏发电,年收益可达12万元,大大增加了村收入。”樵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洪璟元介绍说,2018年樵山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1600元,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出列。
樵山是一块红色热土,75年前著名的樵山保卫战发生在这里,苏浙皖根据地唯一一份党报《黄山报》在这里创刊发行。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红色基因却在这里代代相传。“樵山还有很多红色故事值得好好挖掘,现在我们正在积极修建村史馆,以更全面地展示那段光荣历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助力我们发展得更好。”汪卫国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现在,在地图上是查不到狮子山路的,它如今的名字叫吉和路,与长江岸线基本平行,北起中山北路(原劳动路),往南穿过黄山西路(原车...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