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油布伞的前世今生

江淮时报 2019-07-26 15:21 大字

特约摄影 李博 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影报道

在泾县昌桥乡孤峰村,有一家油布伞厂,该厂生产的油布伞不仅在江浙沪热销,产品还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远销欧洲、北美洲及东南亚一带,在日本和韩国甚至出现过一把油布伞百人竞购的场面。

走进泾县国民油布伞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向记者介绍起油布伞在泾县的历史。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榔桥、孤峰、茂林等制伞最为有名,家喻户晓,是皖南伞业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当地有句民谚: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道出了孤峰伞的品质。

郑国民说,自己的祖辈就是做伞人,他16岁时就进入伞厂,当时他的父亲身兼厂长与师傅的角色,手把手地传授他制伞技艺。父亲退休后,郑国民接手伞厂,子承父业。

随郑国民的脚步走进厂区,宽大的晒伞场上随处可见散落的油布伞,阳光照射在伞面上,黄澄澄的色调很是醒目。记者拿起一把油布伞,木质的手柄,浓浓的桐油味,立刻给人一种天然的感觉。见记者喜爱油布伞,郑国民笑着说:“我的产品之中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元素,传统元素是指我制作工艺技术的传统,现代元素是指伞的品种及伞面材质更新迭代,一把油布伞也要与时俱进,跟进时代才能存活。 ”

郑国民所说的传统元素,简单来说就是油布伞的传统制作技艺。油布伞主要选用当地朝阳山中五年以上的老毛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天然的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这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油布伞防水性好、牢固、抗风、经久耐用且绝缘防雷。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何玲君就将泾县油布伞称誉为 “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谈及油布伞的现代元素时,郑国民特意从仓库里拿出了几把油布伞中的“新贵”——工艺油布伞,其布面图案精美、伞面材料精致、伞骨更为精细,相比传统油布伞更显时尚。 “这种工艺油布伞,在东南亚一带非常受欢迎,在日本我这把工艺油布伞的价格已经突破2600元,很多人都抢着买,经常缺货。 ”郑国民笑着说,由于工艺油布伞一年的产量有限,所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油布伞目前销量最大的区域依旧在国内,厂内生产的80%的油布伞都销往苏浙沪一带,宾馆、旅游景点、国内各个影视拍摄剧组等用伞量也比较大,郑国民几乎包揽了全国影视剧组的伞量需求。郑国民指着一把大红色的油布伞说,最大的油布伞半径3米,而最小的只有10厘米左右。

1987年,初中毕业的郑国民正式进入孤峰雨伞厂学习制伞技艺,当时油布伞正由盛转衰,产销量逐年递减,制伞工人收入减少,有的雨伞厂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油布伞厂倒闭的倒闭,转产的转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县乃至全省专业制作油布伞的厂家只剩孤峰雨伞厂一家。 1991年,郑国民自筹资金,创办了个体油布伞厂,并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美观耐用的产品,成功在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之后,郑国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在油布伞的基础上,用传统技艺生产工艺伞等新产品,逐渐将产品销往海外。油布伞制作技艺也得以传承至今。如今,郑国民成为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油布伞行业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国家油布伞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

谈及下一步打算,除了继续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郑国民还打算在油布伞的基础上研发庭院伞,进一步提高油布伞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将油布伞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多

7月11日是全国第30个世界人口日,7月10日至20日,泾县蔡村镇卫计办开展了以“牢记为民初心,共建幸福未来”为主题的多种活动。...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